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们和同伴之间相处的时间,会慢慢超过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同伴之间的友谊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不过,就像家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一样,朋友相处久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
那么,当孩子遭遇友谊危机的时候,身为父母,我们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美国专栏作家卡梅拉·范弗里特在《准备好了,帮助孩子顺利上小学》这本书里是怎么说的吧——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方面: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闹翻了,怎么办?
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但不要插手孩子与伙伴之间的具体事务。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举个例子。今天孩子和朋友吵架了,他气呼呼地回到家,大声嚷嚷着说:“我再也不和某某玩了!”这时,我们就可以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并及时给出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重视并且关注他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说:“看样子,你今天和某某相处得不太愉快?”或者:“和朋友吵架,确实会有点难受。”等等。让他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委屈都吐出来,并且温和地安抚他的情绪。
如果孩子虽然生气,但是紧闭着嘴一句话都不肯说,我们就可以尽量去猜测孩子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用推测的口吻说:“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和某某吵架了吗?”或者问:“某某没有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派对,所以你很难过,是吗?”当孩子的情绪被我们清楚地表达出来,他就会感到自己被人理解,被人看见了,从而感到一些抚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给孩子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他坚定的后盾。
但是同时呢,在解决矛盾的具体行动中,我们尽量不要插手。比如说,孩子跟朋友吵架了,我们可以建议孩子先冷静几天,和他一起想一些和朋友重归于好的办法,但不要亲自出面,强行让两个孩子聚在一起。又比如,孩子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不小心摔倒,我们也不必上升到非要找对方家长讨个说法的程度。最好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冲突。
这里,我们有一个小技巧,能够启发孩子去思考怎么样与朋友和解。这个技巧就是:向孩子提一些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孩子自己去动脑筋。
围绕着矛盾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案来问孩子,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冲突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
好,上面我们说了,当孩子和朋友吵架时,我们可以怎么做,那就是:
1. 给孩子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2. 提出一些开放的问题来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但在具体行动上不要插手。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孩子在伙伴关系中容易碰到的第二个方面:三角友谊。
如果两个孩子原先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但其中的一个孩子认识了新朋友,和新朋友形影不离,那么原来的朋友难免会失落,甚至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心想:“我把你当做最好的朋友,现在你只把我当做一般的朋友,这不公平!”
当孩子们遇到这类情况,而自己暂时还不具备良好的应对技巧时,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伤人的举动,比如宣称自己再也不搭理自己的好朋友了,或者要求好朋友只能在自己和新朋友中二选一。
这时,父母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
首先,还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原则,如果孩子和朋友因为“三角友谊”闹了矛盾,我们可以在情感上给孩子以支持,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某某好几天都没找你玩了,你是不是不太开心,觉得自己被冷落了?”
第二点也是一样,面对孩子之间的“三角友谊”,除非孩子举止粗暴无礼,或者伤害到了别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三点是,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如何处理友谊的示范。如果我们邀请自己的朋友一块去露营,而朋友却说她有别的事情这次没法一起去,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某某阿姨这次没和我们一起去露营,并不意味着她就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了。我们还可以找机会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朋友,每个朋友对我们来说都是特别的。比如有的朋友是我们看电影的伙伴,有的朋友是我们的健身伙伴,有的朋友是我们的学习伙伴,等等。所以,我们拥有很多不一样的朋友,而我们的朋友,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朋友。友谊并不意味着独占,而在于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有趣。
好,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当孩子在友谊上遇到困惑时,父母要成为孩子的一个倾听者、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指导者、代理人。只有成为柔软的垫子,我们才能在孩子跌倒时,给他满满的安全感,帮助他走出伤心与失落,让他学会更好地处理未来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