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到的主题源于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的分享文章《那些小时候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是什么体验》。我想作为一枚从小“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触。
每周二晚上,邻居夏姐姐就会雷打不动地带四岁的女儿去上英语班,每周六上游泳班,周日是钢琴班。
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宝爸宝妈(好像不小心暴露了年龄,嘘!……),平日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大多围绕孩子:为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作业题目就那么难以捉摸;谁家孩子又参加了全国少儿书画比赛;怎么现在上个学要把家长累死的节奏,又是手工课、又是要参加学校运动会……
最后得出一结论:现在的孩子真的太苦了……想当年,我们如何如何疯跑疯玩,那才叫童年呢!
不好意思,即便是想当年,我也是那个悲催的“被逼迫”上兴趣班的可怜小孩。
在我们家那个小小的城市,那样的八十年代,能够额外花钱让孩子去学兴趣班的家长真的不多,然而我的妈妈就是这执着的少数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让我一学就学了三门!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绘画(国画、素描)和写作。
记忆中,我总是提着装有墨汁、毛笔、颜料、毛毡的篮子,背着画板走在路上。为了省下五毛钱公交车钱拿来买豆腐皮(小时候最好吃的零食,没有之一!)和两个同班的小男生一起走路去上兴趣班。
我们是衣服上永远有墨点、眼神中永远有莫名其妙欢腾的小小少年。
除了觉得作文课真的枯燥以外,书法和绘画就抱着去玩的心态学习。
其实,从三岁起, 我那热爱书法的老爹就“逼迫”我开始练字了。小学三年级,老爹的同学来家里做客,看了本子上我练的字以为是我老爹写的。当时老爹的脸是绿的,我是屁颠屁颠滴臭美的。
不过也正因为有着良好的家庭书法氛围,让我有了一些自作聪明的“小手段”——每周六的书法课作业都是前一天晚上“赶工”写,竟然还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然而,为数不多的几次被打经历还是让人每每想起触目惊心。
我的书法老师有一根戒尺——准确来说是一根手感极好并有裂纹的小竹板。戒尺末端用红蓝两色的布缠绕,顶端就是“行刑”的关键。每每打人之前,先将我们的胳膊上端的衣服拽紧(以便戒尺与胳膊最大面积的接触感),接下来挥动戒尺,伴随着裂纹戒尺的打一下、夹一下,再弹起的规律运动,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忍住的心底的惨叫……
现在想想,当初的自己虽然不那么热爱书法,但她一直伴随我走过了许多道路——小学时被同学艳羡;升入初中后班级的板报都是我负责;大学以后因为书法的特长进入学生会;工作以后更是凭借着这一点三脚猫功夫让别人记住了我……虽然从小学六年级告别书法班后自己的水平一直没有任何提升,稳稳地保持着小学水平。但是,单凭借着这一点点曾经的积累,帮我打开了许多人生的可能性。
所以,当我进入大学第一次站在全年级新同学面前竞选年级委时,黑板上写下自己名字的瞬间就给了我许多自信。这自信弥补了我的方便面头形和一脸青春痘带给我的困扰,取得了竞选的成功。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一点点书法的特长,我究竟要经过怎样的努力和深夜的痛哭和努力才能获得同样多的机会和平台。
所以,你问我后悔吗?当初在别的小朋友可以无所顾忌玩耍的时候我却要吭哧吭哧完成兴趣班的作业。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非常感谢我有远见的爸妈,他们让我开启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也让我在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锤炼了一种坚持的品格,并且因此获得了自信,不易被失败常常光顾而丧失信心。
如果说后悔,我只后悔当初没有学习钢琴和舞蹈。(我那固执的妈咪坚持说不让我走文艺那条路,问题是学了钢琴我就能进入文艺圈吗?汗!……),所以后来,我学习吉他用以弥补当年没有学习钢琴的遗憾。
而演讲则是我小学班主任和我妈妈共同开设的“免费兴趣班”。课堂上、班会上,甚至是课间操后整理队列的时候,我的班主任都给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我从心底一直非常感激她。我妈妈更不用说了,每天放学就耳提面命地教我朗读课文,各种演讲站姿、语速、感情的矫正……
我还清楚地记得,某一次,我和班副站在二楼台阶的大镜子面前练习即将参赛的班会主持。我看着镜子里那个瘦得像豆芽菜、眼睛小小、头发短短,活像一个假小子的自己,竟然生出了这样的感慨:究竟是什么支撑了我的自信?让我这么一个其貌不扬、完全没有任何小女孩该有的甜美和相貌的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偏爱?我也常常自嘲,老天爷没有给我一副好皮囊,所以给了我一副好嗓子。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点演讲的小特长,让我不再惧怕当众讲话。也让我在各种比赛和竞选中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关注。
其实,我从不想标榜我的所谓特长,因为知道与专业人士相比实在不值一提。但是,在芸芸众生中,在一个团体中,你的一点点小特长也许就会成为你的标签,也许就会让别人更容易记住你,也许也就会因此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所以,作为从小“被逼迫”上兴趣班的“可怜小孩”,我的唯一的感慨就是,所有你努力过的痕迹,都会在未来成就你的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