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端午节打醮,是一场兴师动众的盛会,涉及到上至元春、下及平民的无数人众。这里有个小细节,主角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道士,却值得说一说。
贾母下轿,凤姐赶过来搀扶。一个小道士一头“撞在凤姐怀内”,难怪凤姐生气。她是个二十左右的少妇,被“十二三岁的”异性撞在怀里,怎么能不吃惊生气?生气了打一巴掌,骂两句粗话,是非常下意识的反应。
正常的事,人人会做。贾母的高明,就在于她在正常反应之外,还意识到到了:“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有读者奇怪,为什么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难道大户人家的孩子反而“胡打海摔”了吗?看宝玉的娇贵习性,显然是正好相反。
贾母这句话,是口语,省略了半句。补充完整了,应该是:“小门小户的孩子,也和我们家的孩子一样,都是娇生惯养的”。虽然贫富有别,贾母却能推己及人,意识到“倘或唬着他,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于是百般安慰。
在荣国府中,人们常把王熙凤视为仅此于贾母的高智商存在。的确,从才干、能力来说,王熙凤的确是相当出色,至少比刻薄吝啬的邢夫人、“木头似的”王夫人、“尚德不尚才”的李纨都强。但是,在慈善心上,王熙凤与贾母的差距,又不是一点半点了。
正如贾母所说:“我虽疼他,我又怕他太伶俐了也不是好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鬼神忌”的说法,太有才华往往不容易多福寿。贾母所说的“不是好事”,就是这个意思。虽然王熙凤马上辩解:“老祖宗只有聪明伶俐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样福寿双全的?”贾母的福寿双全,也正符合中国传统认为的“积福”观念:隐藏才华、收敛锋芒,最重要的是要慈善,要多做好事,要心怀怜悯。而凤姐仗着年轻气盛,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差距。
贾母是在贾府抄家之前享尽福走了,还是在抄家时受刺激而死,我们不得而知。但凤姐被休后惨死,则是一定的。她的死,她的凄凉,在她风光无限之时,已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