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精彩文章免费看立即下载
四念处(四念住)
Dhamma
简书作者
1.2232019-02-12 20:44IP属地: 吉林打开App
“念住”的定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等。
善戒尼师开示
四念处(satipatthānā)
四念处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共有四个:(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四念处的巴利文为“patthānā”可作两种解释,即“建立起”(upatthana)及做为“念”(sati)的“立足处”(也就是建立起念,以及做为念的立足处)。正念立足在身、受、心、法,所以这四处叫念的立足处。四念处都有同一个要义,即具有正念去观照诸法,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正念所观照的四种目标——身、受、心与法,最后一个法念处包括了: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及四圣谛等法。
(1)身念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念正知、32 身分、四大分别观、不净观(墓园观)……。
修安般念就是修身念处。四威仪是指行、住、坐、卧。四威仪怎么观呢?行的时候,要观四大在行走。如果你感觉到有一个“我”在行走,就不是修身念处了。要行走的心生起时,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聚,当此心生色聚里的“风”扩大时,使得你提起脚再放下,所以从究竟谛来看:是名色在走。风不会无缘无故生起,是由于要行走的心生起,产生了许多心生色聚,而其中的色法“风”让脚提起放下。同样的,要站、要坐、要躺都是由心开始,才产生出色法。这些色法中,有时候“风”比较明显,有时候“地”比较明显,有时候“火”比较明显。所以真正是名色在走,然后由“风”扩散出去。只要这样观,就是观身念处了。如果是观“我”在行走,便是有身见,再修二十年也不会进步。
(2)受念处: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眼睛若看到与欲乐相应的色尘,便生起乐受;看到非可喜的色尘,便生起苦受;看到非可喜、非不可喜的色尘,便生起不苦不乐受。这一切都要知道。佛陀说:“苦受生起,知道苦受生起;乐受消失,知道乐受消失”。“苦受生起,知道苦受生起”,这觉知是“正念”心所。慧心所则是透视一切有为法有生起必会灭掉,是无常的。在禅修观智的阶段,“念”跟“慧”两个心所非常、非常重要。我在亚洲或者美国走了许多国家后发现,大家一般很强调正念,却忽略了慧。乐受生起,他们知道乐受生起;苦受生起,也知道苦受生起,但是却忽略了要去观、去觉察、去作意它的无常。在修行的道路上,“念”与“慧”要并重。只是“念”知道并不足够,“慧”还要透视行法为无常,并体验到被快速生灭压迫的苦。凡是生起的东西,最后都要断灭,这也是一种苦,所以受无常压迫是苦。没有一个主宰者在主宰整个生灭的过程,所以是无我。“无常、苦、无我”是观智的智慧。如果乐受生起时,不去观它,“贪”便会随之生起,贪是隐藏在乐受里。如果苦受生起时,不去观它,将会生起“瞋”,瞋是隐藏在苦受里。贪生起时,若不加以觉知,就会造口业与身业。这是环环相扣的。不仅如此,如果贪生起,不观照贪为因缘法,就会认为贪是我的,“贪在我中,我在贪中”,这便是“有身见”,我们又加强自己的有身见了。有身见一旦加强,人会执着,进一步产生爱欲,而爱欲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会不断造下导致延长轮回的业。因此,不管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第一要正念知道;第二要智慧观它无常或是无我,因为它是因缘法,因缘法不受我们控制,因缘存在它生起,因缘消失它灭去,所以无我。
(3)心念处:观各种各样的心,如贪心与瞋心等。贪生起,知道贪生起;瞋生起,知道瞋生起;痴生起,知道痴生起;昏沉生起,知道昏沉生起;妄念生起,知道妄念生起。
(4)法念处:包括五盖、五蕴、四圣谛、十二处及七觉支的观法。举五盖为例——欲盖、瞋盖、掉举与恶作、昏沉睡眠、疑盖。我本身有对治昏沉的方法,觉得非常好用,就是昏沉尚未具足力量时,一生起马上觉知它,就能看着它灭去。不要等到开始打瞌睡才觉知,那就来不及了,因为它已经具足了很强的力量。正念很强时,昏沉一生起,马上就知道。不要把昏沉当作是我的,昏沉也是因缘法,就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昏沉。正念强的时候,一觉知昏沉,它便消失,心会马上清明,这是观昏沉最好的方法,但是这需要很强的正念。当妄念生起时,也是如此观照。
大念处经(四念处)链接
四念处开示音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