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爸妈们都听过很多"不要偏心"的育儿理论,其实不需要任何理论,爸妈们也都很明白"偏心"会在孩子们之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个不被偏心的孩子而言。绝大多数父母也一定会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态度,一定会努力做到公平同等的对待孩子们。可是爸妈们知道吗? 当你非常辛苦的维持天平的平衡时,有一个地方却容易被忽视了,那就是孩子怎么看? 幼儿教育学界长期以来都对父母是否偏心这个议题做了很多研究,最近大家终于发现一个比父母是否偏心更加重要的问题:孩子是否觉得父母偏心。
父母与孩子对"偏心"的认知是不同的
教育专家们的长期研究都表明,不分文化背景,父母对几个小孩有偏爱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不同的研究结果有不同的数据,从 60% ~80% 的结果都有,这个结论并不是建立在父母自己的认知上的,因为大多数父母其实都不承认自己偏心,所以是研究者通过分析父母的行为与认知得出的结论。
而直到近年来,研究者才注意到一个现象,那 就是父母认为自己是否偏心、或者研究者得出的是否偏心的结论,都与小孩子自己的感受不尽相同。比方说,2001 年到 2003 年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研究结果发现,承认自己有偏心的父母佔 70%,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有 85% 的人都觉得父母偏心。这说明不管爸妈是否真的偏心,孩子都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不管是否偏心,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父母是否区别对待不同的孩子,会对孩子的行为及长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不是什么新闻。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认为父母有没有偏心,也同样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长期心理健康,甚至它的影响还最大。
在一般正常友爱的家庭里,父母心里即使会偏爱某一个小孩,也都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让它表露出来。但是,研究者发现,即使如此,很多小孩子都会觉得父母有一个「最爱」的小孩 (不管是不是事实),而兄弟姐妹们之间对这个“最爱”的认知往往并不一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大哥认为“最爱”是小弟,小弟认为是姐姐,姐姐认为是大哥;但过了几天再去问,大哥就认为是姐姐,小弟认为是自己,而姐姐说不定就认为是小弟。孩子越小,这种变动性的“最爱认知”就越容易出现,这说明父母对幼童的教养行为,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的教养行为不一致,今天松一些、明天严一些,孩子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关爱就会变化。
如果一个小孩认为父母有一个“最爱”,而那个“最爱”并不是自己,那么麻烦就来了。因为不管事实如何,说不定他其实正是父母的最爱,也有可能爸妈根本一点偏心都没有,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是比较不被爱的那一个,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受到这种感受的负面影响。具体什么样的影响呢? 小的方面,比如难管教,不易沟通;大的方面,比如容易出现类似抽烟、喝酒那样的危 险性行为;而还有研究表明,这种感受会持续到成年期,不管小孩长到多大、哪怕有了自己的孩子,「爸妈不太爱他」这项认知还是会持续影响他的心里健康、以至于影响亲子关系。
“不偏心”要从孩子的感受入手
所以,爸妈们,偏心不偏心,重要的不是爸妈心里怎么想,而是孩子怎么看。其实,当家里有两个或以上的小孩时,父母区别对待他们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不是因为父母偏心,而是因为每个孩子都那么不同,一个孩子特别倔强,总是和爸妈对著干,另一个孩子性格随和,爸妈说什么都能听从,结果就变成爸妈总是在批评那个倔强的孩子,造成他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但其实爸妈心里根本不是那样想的。类似这样的情形很常见,那该怎么办才能让孩子不那么想?
告诉孩子区别对待也是一种公平
小孩子都特别重视公平,但是他们眼里的“公平”等于“完全相同”,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而爸妈不要害怕告诉他们,「不一样」也是公平的,哥哥因为比较大,可以晚半个小时睡觉;已经吃完饭的那个小孩可以先去玩玩具,没有吃完的不可以。如果爸妈一直帮助孩子了解,在相同规则下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行为,慢慢孩子也会了解,区别对待不是不公平,而是基于孩子的不同。
重视和每一个小孩的独处时间
不管孩子们有多么不一样,他们渴望父母关爱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爸妈都别忘了经常的给每一个孩子一点单独相处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抱一抱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全部焦点都在他身上,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不容易觉得爸妈的“最爱”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