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让·尼古拉·阿尔蒂尔·兰波
兰波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他用谜一般的诗篇和富有诗意的一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周末闲暇之时,又重温了心之全蚀这部半传记类的电影,故事的主角是我喜欢的诗人兰波,希望又一次的观看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心中迫切的想要写一篇这电影的影评,也许不能说是影评,因为深知自己还不够格,只能说是观后感,希望大家怀着包容的心阅读,以下仅自己的一点客观感受。
" 有时他用多愁善感的语调,述说引人悔恨的死亡,述说活着的忧伤人群,述说悲伤故事,生死离别,在我们喝得酩酊大醉的简陋小屋,他泪眼观望围绕在身旁的,那些没用的贫苦的人,他在乱街扶起醉鬼,他同情惨遭恶母虐待的孩子,他的动作如教义课上的女孩那般优雅,他假装通晓一切,商业,艺术,医学,我追随他,我必须如此"。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整部电影的开场白,我更愿意当它是魏尔伦对兰波所说的话。
电影采用的是倒叙记录的方式,当魏尔伦对兰波的妹妹说完 :"如今年轻一代了解他,他是未来之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合创最佳作品,我们两人 "。
我们两人......
由此展开兰波和魏尔伦的故事。
兰波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小镇,父亲是个长期服役的士兵,在兰波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管束,家庭的不和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放荡不羁的灵魂。这方面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也许是因为电影的主题是兰波与魏尔伦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兰波,电影的故事直接从它们的相遇讲述。
即是兰波的刻意安排,又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也许从电影一开头就影射出了整个情节的大致方向,于魏尔伦家第一次进餐的饭桌上,魏尔伦的妻子玛蒂德望着魏尔伦,魏尔伦则饶有意味的看着正在点烟的兰波,毫无疑问,在最初相识的一刻魏尔伦就已被兰波的神秘气质吸引。不是后文所回答的肉体,而是一种对于灵魂的热爱。
" 别人怎么样我不感兴趣"
饭桌上的兰波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表面意思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几个字,我却认为囊括了兰波一半的性格。特立独行,随心所欲,肆意洒脱,真实的完全不会伪装,这是兰波,一个注定不能融于主流社会的诗人。对于这一点,电影中的很多幕都有体现。
不管是在刚进魏尔伦家中时直接的一句我要小便,还是因为狗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而把魏尔伦岳父的一只狗砸了,又或者是在诗会上,对批评他的人酒里放硫酸,对不尊重诗的人当众撒尿至头顶,而这一切的行为,都可以用不喜欢三个字来回答,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必忍,要疯狂的表露自己的想法。这类行为,想必放在现在也很少人能够理解,但他是兰波,所以我理解,他是那个把心中一股气,将随心二字干到极致,不会违背心中所愿的兰波。可魏尔伦也理解他,两人在回家的路上大笑,搞砸了聚会,没有愧疚感,有的只是疯狂的喜悦,只因此刻他们的心已经在一起了,不属于这里,飘向了远方。众有千万人不理解,有一人,已足够,足够快乐,足够可以在肆意放肆
魏尔伦说:"别人都不理解他,只有我能"
还有一幕印象深刻,在魏尔伦离开给兰波找的房子后,兰波裸身走上窗台,叫喊着正走在楼下马路上的魏尔伦,将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件甩下,直到露出全裸之身。这一行为,第一遍看的时候并不懂,现在回头再看,或许是兰波第一次表明心意,或许是遇到了知己全裸相对又如何,不管了,只因他是兰波,他能做出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事却又不得不理解。
看完这部电影,脑中仍然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
兰波和魏尔伦到底是真心相爱吗?
不管看到很多种评论怎么说,在我的心里,他们是相爱的,是灵魂的相知相守,这比性别重要百倍。
他们的爱情跟普通的男女情事一样。相识,相念,相离。
你们有共同点吗?她聪明吗?她能理解吗?那她唯一能带给你的就是性。
这是在房间里兰波问的魏尔伦三个问题,很明显,他的妻子三个问题都是否定答案。
那么,我为什么认为魏尔伦爱兰波呢?
魏尔伦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多情而绝情,多情的是爱着兰波和妻子的两个肉体,绝情的是为了兰波不惜两次抛弃自己的妻子。魏尔伦有句很出名的话
"爱灵魂没有爱肉体重要。灵魂不灭,有足够时间去爱。但躯体,会腐烂。对肉体的爱使我忠贞"
也许在魏尔伦心中,爱肉体是比爱灵魂更高的爱,他爱兰波的肉体,但我认为他更爱兰波的灵魂,并且愿意一直为之追随。如果仅仅是爱兰波的肉体,那他妻子一人就够了,我不认为魏尔伦是男女通吃并都不付诸真爱的人物,他对妻子的爱是肉体没错 也许还加上金钱,但他对兰波的爱却一定是灵魂上的爱。在刚见兰波没几面的时候,魏尔伦就已经为之倾心,在当妻子对兰波的评价说出不好的话语是,魏尔伦暴跳如雷,不惜将怀孕的妻子推翻在地,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妻子说了兰波的坏话,在后面,魏尔伦也有对妻子做过一些怪异暴行,但之后都会道歉祈求原谅。
“要么不要伤害别人,否则就做得冷酷一点。不要用道歉去侮辱那些被你伤害人。”
这是兰波对他所做行为的评价,诗人心里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疯癫的种子,或者说是独特,于常人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灵魂在常人之上,所以后来人说,诗人是孤独的,是不被理解的,我想 他们的心装在一个独立的玻璃球里,而另一个玻璃球是除他之外的世间所有人。
魏尔伦作为一个偏保守派的诗人,内心是软弱的,却因为兰波而疯狂,因为兰波的心中有他从来不曾有的,现在有些人不也这样找一个心爱的人吗,在他的心里看到的自己一直想要和一直逃避的东西,如果没有兰波,想必魏尔伦这一辈子将会如此的顺风顺水下,但他遇到了兰波,宁愿推翻之前的平静生活,与兰波去流浪,就像后文兰波自己说的 他流浪至此是自己选择的,而魏尔伦不是,魏尔伦是为了兰波,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轨迹,一起流浪至穷困潦倒。他对兰波的爱是一种崇拜,一种灵魂的依赖,与睡梦中的兰波一起"on on on "。
最后开枪伤了兰波不如理解为相爱相杀。
那么 我为什么认为兰波爱魏尔伦呢
很多人说兰波无情,但我却认为他比谁都专情,尽管到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兰波为什么爱魏尔伦,但终究是爱的,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会为了钱而付出感情的人。
"爱不存在,那是利己主义,植根于自身利益的依恋,或是自我满足,但爱不存在,爱必须重新创造。"
"你爱我吗"
......
" 你知道我很喜欢你"
爱是什么,爱存在与否,兰波找到答案了吗?不得而知。在回答魏尔伦关于爱的问题是,兰波也只对魏尔伦说了喜欢他,但在后面写的信中却提到了爱。为什么只用喜欢这个词呢,而且还用刀刺了魏尔伦的手心,也许是恨魏尔伦的不纯粹,多情,即说爱兰波同时又爱着自己的妻子,这样的魏尔伦是不配让兰波说爱这个字的,他比谁都真诚,他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时间不容许分散做其他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 我早告诉过你,我不能找工作,我的创作太好,不能浪费时间赚钱"
“去年离家出走的时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没有目的地,就那么继续往前走着,我从没那么快乐的日子,只是我永远都走得不够远,我还没见过海,我想去非洲,穿越沙漠,我想要太阳 。”
这是在某一天清晨兰波对魏尔伦说过的话,是的了,兰波有个自由的灵魂,他想魏尔伦陪着他一起,当魏尔伦说他此时还不能离开自己的妻子时,兰波似乎像是吃醋的情形。
海是魏尔伦陪兰波看的,可非洲确实兰波一个人去的。在海边,兰波开心的像个孩子,兴奋的亲吻魏尔伦,我想这是最深的爱,看见自己爱的事物,极于分享给最爱的人。
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场温柔的疯狂, 眼里一片海 我却不肯蓝
但兰波确实是比魏尔伦无情的,在被魏尔伦乘船丢弃过一次后,他选择离开,继而听见了在布鲁塞尔酒店的枪声。为什么选择离开,为什么在魏尔伦离开后,兰波找到他却依旧选择离开,我想在兰波的心中认为变了,他说过为什么以前说过比这还难听的话都相安无事,而这次魏尔伦却选择丢下兰波,丢下一个身无分文的兰波在伦敦。我不能想象兰波那段时间在伦敦是如何过的,他开始思念魏尔伦,给他写信,又或者思考感情已走到尽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最终,兰波选择离开。
但情终是没断的。
在魏尔伦接受审判期间,兰波多次撤诉,魏尔伦的妻子控告其有鸡奸,最终入牢两年。魏尔伦妻子玛蒂德也是全片的一个重要人物,恐怕魏尔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最后竟这样绝情,现代女性大多数也是这样,可以一再的包容你,可当真的伤透心后,便会决绝的不再回头。
我怕变成我眼中的别人
诗人兰波,创作生涯止于十九岁,以后的十多年都在过着眼中别人的生活,正如他所说,世界太老,没有新鲜事,话全都有人说过。
而我们 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就算结果还是会被现实打败
你依然愿意吗
学习中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