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周颖老师在大V店的微课“天才教育的根基:犹太妈妈的三重角色”,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1)爸爸塑造孩子的大脑,妈妈塑造孩子的灵魂;(2)妈妈的三重角色是:保护者、教育者、陪伴者。这让我对家庭教育的分工以及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和职责有了清晰的认识。老师的讲述则旨在让我们对这两句话背后的原理有更充分的理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母亲是因爱而生
可能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清晰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当了母亲。实际上,妈妈是因爱而生的,会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这种叫原爱。有了孩子之后,妈妈会重新学会更好的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但这种不是按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爱,因为爱不光要自己付出,还要让被爱的对方感受到。
2.避免亚洲妈妈普遍具有的包含心理,永远都要更爱自己
在这个部分,老师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以中、韩、日三个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女性具有包含心理,即把自认为重要的人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结婚之后,自己的喜好和选择以先生和孩子为首要考虑的重点。这种爱把别人的幸福凌驾在自己之上,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既会让别人喘不过气,也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所以,作为妈妈,首先要摆对自己的位置,呵护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幸福了,才能让家人幸福。
3.犹太教育中母亲的角色
犹太家庭教育的分工非常明确。父亲塑造孩子的大脑,母亲塑造孩子的灵魂。即母亲培养孩子的情感方面,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理性思维、认知判断能力则更多靠父亲来培养。所以犹太教育是刚柔并济的。
为了更好的塑造孩子的灵魂,母亲需要扮演好三个角色:
1)孩子的保护者。母亲首先必须要极爱孩子,履行好自己保护孩子的天职。哪怕孩子被全世界否定,也仍然要用母亲温柔的爱呵护孩子。在孩子人生的前6年,如果和母亲有特别好的亲密关系,他的安全感会比较足,到青春期就不容易叛逆。
2)孩子的教育者。这是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职责。很多在历史上有杰出成就的人,比如爱因斯坦,都是得益于母亲的教育。母亲要做到温柔而坚定,“特别狠心特别爱”,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孩子绑架。比如令很多家长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问题,犹太妈妈会一开始定好规则,大家吃的时候如果不吃的话,后面也没得吃。到后面孩子真饿了的时候,她绝对不会给孩子吃东西。就这样通过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让孩子明白吃饭时间就应该好好吃饭,不然就会挨饿。与犹太妈妈相比,中国妈妈往往会宽容很多,不够坚持。那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因为我很爱你,所以才对你有要求,才要你明白那些重要的规则和道理。
3)孩子的陪伴者。这是母亲的首要职责。孩子需要母亲的陪伴发展安全感和正常的依恋关系,跟母亲的亲密关系发展得好,孩子长大后的情感发展会比较好。陪孩子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做什么,在他身边关注他就可以了,陪伴本身就是价值了。有时候孩子一个人在那玩,也会叫“妈妈!妈妈!”这时候,他可能只是想要妈妈的陪伴。这时候可以很耐心的回答“我在呢?有事吗?”孩子感觉到妈妈的关注,就又会自己继续玩了。
最后,老师总结了做个好妈妈的4点:1)一定要有爱,但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2)保护孩子。3)教育孩子。4)陪伴孩子。此外就是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