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最近有点忙,公众号没有更新,我也就一起偷偷懒。昨天看浪里个浪又掀起新的一朵小浪花,我知道自己得主动交作业了。
电视剧《人世间》火热播出,有人说不够真实,有人说抹黑了那个时代。我,一个70后,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但小时候的的确确沉迷过所谓的伤痕文学。没办法,我们长大开始看小说了,正是伤痕文学火热的时候。卖各种杂志的铁皮房子在我眼里是圣地。财力有限,经常买的是小说月报,和十月、当代比起来,它的性价比最高。囫囵吞枣了太多的小说,而印象最深的就是登载在小说月报上张贤亮的绿化树。
躺在姥姥家的热炕头上,第一次看完绿化树的我是懵懵懂懂的,里面大篇幅对资本论的描述更是看得我云山雾罩,但总还是有一股特殊的东西吸引着我看下去。
印象最深的是书里说“在家靠娘,出门靠墙”。在集体生活里,你占据了墙根,你就获得了一半的自由,少了一半的干扰——你可以偷偷的在靠墙的床铺下藏点东西,可以在墙上钉几个钉子,比别人有了更多的空间,更可以面向墙壁,流露一下内心的秘密,思考一下人生。总之,墙根对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太重要了。
它对我的影响就是上学、工作都喜欢选择一个角落。感觉进可攻退可守,出来走走可以和别人谈天,缩回角落就是自己的壹方天地!
同样一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墙和朋友一样重要,或者墙有时比朋友更可靠。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食物的描述,那种极度饥饿状态下对每一口食物的珍惜,为多觅一口吃食使出浑身解数的智慧,让我第一次通过文字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作者可以把糊窗户的稗子面倒在平板铁锹上,摊成煎饼;用很深的罐头筒打汤,只为视觉误差可以多打上100CC;作者让我知道对食物的细嚼慢咽就是和它耳鬓厮磨的过程。
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救赎,对当时的我太过深奥,跳过这样的段落,我只看到了对食物的迷恋,每次都看得我饥肠辘辘。那感觉,就像几年前看舌尖上的中国。
五十以后的我,如果再看绿化树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吧?但也会转瞬即逝,不会再有小时候的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好像没有了读长篇小说的心境。能做的就是坐电视机前追追《人世间》,一边担心着发福发胖,一边不忘往嘴里塞着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