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贺传庆,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十佳班主任,语文名师,家长教育倡导者。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学生家长团队”在简书平台发布。
今天早晨又听《出师表》的录音,突然感到这一篇文字其实是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给我们一点启示的。
先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面对后主,这封表简直可以说面面俱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点名形势危急。然后鼓励刘禅要长志气,要言行得当。接着告诉刘禅治理宫廷内外所应该秉承的原则,一一点明哪些人具有什么优点,可以从哪方面依靠,耳提面命“亲贤臣远小人”的根本政治原则。最后说自己出师攻魏的衷心,读来让人字字泪下。
诸葛亮做的两点很值得我们赞赏,一是能抓住刘禅最需要做的工作反复提醒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为群小包围,是诸葛亮最为痛心的,所以反复叮咛。二是给刘禅指明了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可以重用,也就是举例说明刘禅应该结交什么样的贤人,给刘禅画出了“贤人”的标准画像。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
现在我们过于关注了孩子的成绩,以致黑道大哥、影视明星成了孩子的偶像,这是不对的。亲贤人,不仅要亲近身边的贤人,对古今中外的贤人都要见贤思齐;远小人,不仅要远离生活中的小人,而且要远离古今中外的小人,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但是我们的教育中除了班主任开班会,又有多少心思放在给孩子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呢?即使我们介绍,恐怕也是介绍各地的高考状元的时候多吧?我们何曾以仰慕赞赏的语气向孩子描摹古今圣贤的高德大行?孩子从我们这里接触到的都是在名和利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我们只注意某某名人是如何的刻苦勤奋一举成名,即使注意点道德,也顶多是讲讲他们对父母多孝顺而已。
这些名人读过哪些经典书籍,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认识,他们的雄韬伟略来自何方,他们的开阔眼界怎样形成,武将如曹操、岳飞、辛弃疾者又如何以辞赋而遣怀,文人如寇准、文天祥如何以富贵子之身而育有铮铮铁骨,诗人如屈原、李白、苏东坡如何面对宇宙而兴叹,这些大约都入不了我们的法眼。因为读了这些并不能立刻给孩子提分。
所以,在团课上,当我讲到孔子如何教育学生,领袖的读书清单,孩子们发出一阵阵赞叹声,都热烈地鼓掌。他们很感动,但是我感到很悲哀:这些本是他们早应该掌握的东西啊。
我们应该给孩子塑造伟大的人格,让他们以高度的自觉性养成学习的强劲内驱力。所以“亲贤臣远小人”实在是我们家长应该灌输给孩子的核心理念之一。第二,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孩子的标准往往是意气相投,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要及时指导,我们要站在理想、品德和才能的角度和孩子探讨他的朋友圈。
当孩子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确实需要我们把关。在给孩子把关的时候,不宜简单肯定和否定,而应该和孩子探讨,切实能说出孩子朋友的长短处,即使我们反对孩子和某人交往,只要事态不是很紧急,也应该是引导孩子从对方行为、心理等方面分析判断,而不是武断地帮助孩子选择。
在孩子择友这一方面,大约女孩子的家长大多希望孩子女朋友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和功课好的孩子结交。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是一厢情愿。我们发现,越是我们眼中的“坏”孩子,人缘越好。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指导孩子交友,我的意见不一定对,但还是认为不要以成绩为主要标准,还是要看孩子的德:虽则成绩不好,但是有别的才能;有正义感;有远大目光;有较强的领导力;有吃苦耐劳精神;性格乐观开放;有较强的商业头脑;敢于决断和负责。等等,这些品质都是非常宝贵的,都值得我们孩子交往。当我们帮助孩子去发现去挖掘别人身上这些优点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朋友圈越来越大,孩子心态越来越阳光。他在挖掘别人的这些特点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就塑造了这些特点。
因为我们的孩子始终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那么我们孩子就会吉人自有天相,因为孩子的眼光是清澈的,没有什么机心,胸无城府,自然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边就会聚集一批这样的人。更深一层,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视差生如猛虎。真正强大的孩子,不但能自己塑造雄伟强大的人格,还要以德行的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这个影响,不能简单理解为各种各样的帮助。即使元凶巨恶,也会对道德高深者心怀敬畏。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孩子以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座位周围乃至班级的小气候,能以一身正气激发身边的人的正能量。而不是孤芳自赏以清流自居,而视天下为浊物。真正的佛家都是普度众生的,而不是隐居深山修仙修道!
我听《隋唐演义》,很佩服秦琼,实际上秦琼的性格是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当然,这毕竟是小说人物,但可以给我们指点。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诸葛亮的出师表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那就是再声泪俱下的深情教育,如果孩子没有相应的思想和能力,也是徒劳的。
从历史上来说,没有哪一个人不想结交忠臣志士,没有哪一个人上来就说我一定要结交坏蛋。有的时候人就好比是做梦,别人看得真真的,他结交的人就是要坑他,但他自己偏偏认为这才是真朋友真忠诚。家庭教育的麻烦就在这里,“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谁都会讲,但是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如何亲如何远,实在不好掌握。更何况,贤臣往往浑身是刺,小人往往甜腻无比,更容易让人判断失误。
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让孩子自己办!
看诸葛亮的出师表,感到诸葛亮声泪俱下感动无数人,但未必能感动得了刘禅,因为言必称先帝,直视刘禅为无物,这是不对的。另外,从诸葛亮的叙述,我们发现在很多事情上刘禅是被刘备和诸葛亮边缘化的,这些忠臣是他们两个硬塞给刘禅的。刘禅能从内心接受吗?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从人的本性来讲,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内心认可的人。所以,这些臣子的忠言忠行,刘禅亲自听了多少,亲自跟着体验了多少,他拿这些人和那些小人在事功上比较过多少,没有这一个过程,刘禅就很难认可这些人,当然也就很难将重要的职位赐予这些人。因为刘禅没有和这些人摸爬滚打过,那么这些人对诸葛亮的感恩戴德恐怕要远远超过刘禅,刘禅也就很难在这些面前找到当领导的自豪感;反而在那些小人那里,刘禅能找到自己的天地。这大约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最终不起作用的原因。
所以,想让孩子具备什么思想和品格,就要和孩子共同体验这方面的生活和工作,共同欣赏具有这些思想品格的名著(不仅仅是书)。比如说,我们经商的朋友完全可以在不泄密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决策,让孩子亲身经历一把决策所带来的结果,让孩子体验一把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体验一把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痛苦,体验一把密密麻麻数据报表背后的信息走向。如此,孩子对老爸的高谈阔论就不再反感,而是津津有味地去和实际例子验证。
举个例子,据说是笑话,说某领导到某高级别书记家去拜年,去的时候正好快新闻联播了,书记说,你略等,我得把我孙子抱出来看新闻联播。很多人听了哈哈一笑,感觉对书记的讽刺太好了。其实我不这样认为,这说明这个书记太合格了。他能结合自己的从政体验挖掘新闻联播中的重要信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里知道了从小培养政治敏感的重要性。反而是我等老百姓,面对中央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就是听不懂,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把财力和精力往哪方面投。在新闻联播面前,我们都是刘禅。别人感到很自然的事,到我们这里就成了神秘莫测的天机,同志们哪,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虽然有美味的鱼肉,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这里注意,古人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端坐在座位上,认认真地听老师讲。
孔子的杏坛,是师生围坐在一起,有人提出一个话题,其他人要各自根据各自的体验互相辩论的;辩论完,再去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学。可惜这种学现在在学校里几乎不能实现,得靠家庭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