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部分:
第三部分
解决了释义和检索问题,《新华字典》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新华字典》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最畅销的书”,准确地说是“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你可别看不起这个“定期修订”,《圣经》是宗教经典,当然只会一锤定音;而《新华字典》的价值恰恰在于六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修订。最新版的《新华字典》标着第12版,但真正的修订次数是超过12次的。《新华字典》的定期修订,不能理解成苹果手机推新款,推着你再消费一次。它仍然是在应对挑战,解决真实问题。
《新华字典》的修订也从没消停过:国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了,那就改成汉语拼音标音和排序。教育部开始在学校推行简化字了,那就出简体字版本。经济迅速发展,字的新用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那就仔细斟酌收录进来。甚至,人们的环保观念发生了变化,解释野生动物的时候,就不再使用“肉能吃”“皮毛可用”。等到互联网技术兴起了,那就在内页附上二维码,可以听标准发音,可以看笔画笔顺,《新华字典》还开发了自己的独立App。
每一次改变,都回应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也留下了时代痕迹。所以,纯粹从使用角度来说,《新华字典》绝对是越新越好。而且,修订者们还锱铢必较地控制着字典的体量,虽然收的字增加了,但他们说,一本普及功能的小字典,不能太厚,更不能太贵。今天最新版的《新华字典》,普通版本还是一斤猪肉的价钱。
对了,分享一个我跟《新华字典》玩的小游戏。有时候我会随便想一个字,想想如果让我来解释,我会怎么说,然后去查《新华字典》,看看它怎么说。比如,三个很简单的手部动作捏、拿、端,应该怎么解释呢?《新华字典》是这么说的——
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拿:用手取,握在手里。
端: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反正每次用这种方式查字,我都有一种被它简洁、精准碾压的感觉。而且,《新华字典》在前后总共十几版的修订过程中,例句、字音、注释不断斟酌打磨,真的是越来越趋于完善。精准到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够。
你可以试试看,自己解释“潮湿”的“湿”、“红色”的“红”,“打扫”的“打”,然后去查查看,《新华字典》怎么说。用这种方式打磨自己的表达,能变得精准、浅白、简练,亲测有效。
结语
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畅销字典,《新华字典》卖出6亿册,不是什么营销传奇,而是白话文释义解决教育普及问题,用检字法的变革解决搜索问题,用定期修订回应种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它是通过解决中国社会真实而迫切的需求,伴随着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全民脱盲,把自己做成了全球第一。今天,《新华字典》已经由国家免费提供给小学生了,算咱们的文化基础设施。
最后,我想跟你说说这本字典背后的人。听我说《新华字典》累计卖了6亿册,有个朋友问我,那是好大一笔版税啊,它的作者是谁?是啊,《新华字典》作者是谁?用了这么多年,你知道吗?
第12版《新华字典》,封面有一行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修”,同时,扉页有一段话:
谨向为《新华字典》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著名语言学文字家魏建功先生以及参加编写和修订的前辈学者致敬!
是的,直到2020年,《新华字典》才第一次把两位大师,和更多没有名字的学者,用这样朴素的方式,介绍给它的使用者。这两位,我们在前面的解读中都提到过,金克木先生的回忆里,他们在魏家大厅讨论编一本新字典,那就是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家。后来就是由他主持了《新华字典》第一版编写工作。为此,他辞去了北大中文系主任的职务。但是,他编这本字典,并没有署名,更没有版税,只有工资,而工资还是北大和当时的新华辞书社一家一半负担的。
至于叶圣陶先生,他的身份可不只是出版署官员,更是从头到尾审读了两遍第一版。为这本小字典工作过的大语言学家还包括王力、吕叔湘、丁声树先生等等,这真的是一本大专家编的小字典。
当然,还有上百位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学者、编辑,几十年来代代接力,字斟句酌地打磨这本小字典。比如我的大学同屋宿娟,毕业后进了商务印书馆,也就是今天出版《新华字典》的出版社,她是第10、11、12版《新华字典》的责任编辑之一。读书的时候,她就是那种床铺一丝不乱,笔记工整严谨的学霸,编字典,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还从《新华字典》研究资料上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特别朴素的编辑老师,因为要解释“焗油”这个词,从来不去美发店的她,前后去焗了两次,第一次做完,回来写了释义,然后再去焗一次,核验自己的总结是不是精准。
撰稿、讲述:李倩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以上分享转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