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者,统属低热范砖。
明理
小儿低热的原因和产生的机理甚为复杂·多出内伤而致,办有外因所致者;更有脏腑气血虚损引起者、亦有高热之后缠绵不解而致者。归纳起米,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1、脏腑虚衰:肺为水之上源.肾主藏精液。小儿肺气娇嫩、肾气常虚,无论素体不足,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都可致津液彪耗,胜腑虚衰,而成虚性发热。此等发热,多由金燥水亏,彪火燔灼:水不济火所得。而涝瘵损肺,肺伤津耗,致骨蒸潮热,亦包活在内。
2、阴阳偏衰:入身阴阳相济,不得相失、亦不可偏盛偏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无论阴阳二气均属不足,最易偏盛偏衰。如阳热亢奋,阴液必损.终成阴虚阳旺之发热。亦有阳怯阴盛,阴不涵阳,气不归元,虚阳浮散于外而致发热。
3、气血亏损:《医学精要》说:“蒸蒸发热难除,气虚定血虚。气虚因何发热,真阳浮散皮肤,....是血虚发热,必然下午加烧。”由此可知,元气内虚,真阳浮散于外,可致低热不解;血虚津耗,虚阳独盛亦可引起发热。
4、湿邪郁滞: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不全,无论坐卧湿地,湿邪外受,或饮食内停。湿从中生,均可致湿邪郁滞,中焦受阻,湿邪无从运化,久而郁蒸为热。
5、他病失治:多因实热病证,过用苦寒,化燥伤阴,或高热之后,津伤液耗,终成正虚邪恋,而致低热不解。
证治
小儿低热的临床表现,体温常在37.5~38.5C之间,肌肤温热,盗汗或少汗,身体日渐消瘦,面色常带潮红,或见面色苍白,口干少饮,或不干渴,嘴唇樱红或淡白,舌红少苔或厚苔,脉象虛数或沉弱等证。
本证以错综复杂为多见,故在临床治疗上,仍应辨证施治。区分何邪为病,寒热虚实孰重孰轻,遣方用药必须注意,清热以防化燥,滋阴以防碍湿,运脾以防伤阴,扶正以防留邪。为了便于掌握,兹拟青蒿白薇汤作为基础,根据不同证情,灵活加减施治。此方本青嵩鳖甲之意,以青嵩、白薇为主,清热凉血以退虚热,芳香透络以引邪外出;银柴胡普退
骨蒸劳热,以助青萵、白薇之力,;知母、丹皮凉血益阴,得花粉之生津,滋阴清热之力最强;脾为至阴之脏,小儿脾气常虚,最怕阴柔之品,故以草果芳香以化阴中之湿,伍以槟椰方得运脾除湿之功,全方具有凉血养阴,清热除蒸之效。
凡治小儿低热,均可以本方作为基础,灵活加域运用。
1、高热之后,津伤液耗,舌红苔少者,本方去草果,加麦门冬、北沙参。如气阴两伤者,加太子参、麦门冬。
2、阴虚津乏,潮热盗汗,顺红咽干,喘唇樱红,舌红无苔者,去草果,加沙参、百合、玉竹、地骨皮。
3、阳气虚衰,虚阳浮散于外,面白唇淡者,去丹皮、知母、花粉,加黄连、党参、白术、淮山药。
4、各种血证,或手术大失血之后,发热而面色㿠白,唇舌、爪甲、眼脸淡白者,本方去知母、花粉、丹皮,加生地黄、当归、黄芪、党参。
5、乳食积滞,胸腹痞满,不欲乳食,舌苔厚者,本方去丹皮、花粉,加神曲、山楂、厚朴、胡黄连。
6、湿邪中阻,胸膈痞满,舌苔黄厚而腻者,本方去知母、花粉,加黄岑、滑石、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