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ella ,游戏育儿讲师,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37度妈咪联合创始人。
正文开始:
儿子上幼儿园3个多月的时间,整体的情况还是让我很惊喜,他的自信心足了很多,表达能力也明显增强,每天回家就会哼着他学到的各种儿歌,情绪的流动也很正常和平顺,很少会有大哭大闹的情况。
但有个很大的发现就是,他开始动手“打人”,我一直确信“打人”这个事情是大人对孩子行为的评判和标签,我看到的是他力量的增强,从外在和内在的力量都在增强,但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还有限,遇到问题还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力量。
具体的表现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在早教中心遇到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从以前的大哭和不知所措,到现在会抢回来,甚至去推对方,或者直接一把把对方拽倒(力气很大。)
第二个方面是在家里对我和爸爸莫名其妙的动手,有时候是玩的开心的时候啪啪巴掌就上来了,而且打的生疼的那种。
第三个方面,跟老师玩游戏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力气很大,把老师也会打疼,这个方面我的担心是在幼儿园打小朋友,但通过和老师的沟通,没有这方面问题,我就放心了。
在跟随科恩博士学习游戏力的过程中,我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把儿子在跟小朋友发生的玩具冲突过程中的表现描述了一下,我得到了科恩博士的回复:
钟摆在找到中心点前总是摆来摆去的。
对于孩子,他从玩具被抢无助大哭这边摆到了过渡用力保护玩具那边,甚至动了手,这太正常了,我们不希望他总像个受害者般无助。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没人能不经过来回摆动震荡就找到期间的平衡。一边是友善、分享,一边是自我主张,孩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恰到好处。
期间的复杂程度,如同学习一门语言,通常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我们总期待通过告诉他们“不可以”就一次性学会!
这正是不停说“我的”年纪。如之前所说,“不”之后跟着就是“为什么?”这很正常。轻轻告诉他:“亲爱的儿子,一个小小的提醒,不可以动手。你可以不动手也保护住自己的东西。”
---来自《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对这个问题的回复
作为一个持续成长的妈妈,现在当我看到一个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反应是等待和观察,了解相关的信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温和坚定的帮助孩子设立行为限制,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咨询,通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不知不觉就会发生变化。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儿子的变化,所谓的“打人倾向”的问题行为,很快就淡出了我的视线,后来偶然的机会,我又跟孩子的老师说起了此事,才找到改变的根源。
我告诉老师,我儿子最近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什么打人行为了,老师跟我讲了在学校里的事,一次,儿子主动动手打了老师,力气很大,把老师打疼了,老师真的生气了(我知道那种疼,不生气才怪呢),然后老师很严肃的告诉他,你把我打疼了,我很生气,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打我?
然后儿子就开始哭,老师说,你想哭可以哭一会,但是哭完了,还是要告诉我为什么打我,今天咱俩必须把这事说清楚。
这时候到了操场游戏时间,小朋友们都出去了,儿子也想出去玩,老师说,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打我,我才能让你出去玩,儿子这个时候才慢慢说出来,我觉得你不要我了。
老师瞬间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最近一段时间,儿子班里来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幼儿园时随时入园的),老师花很多精力照顾刚入园的孩子,儿子就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他不知道怎么表达,于是就有了“攻击性倾向”,这是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感受被带到了和爸爸妈妈互动的过程中,感觉快乐和安全的时候,那种担心被抛弃的感觉会出来,所以会动手打我和爸爸,在早教中心被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那种害怕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抢走的感觉出来,所以攻击性反应会出来。
老师这个时候跟儿子清晰的表达,我不会不要你啊,我很喜欢你啊,只是有其他小朋友需要照顾,你想和我玩的时候告诉我,我还是会陪你一起玩啊,这样就解除了儿子内心的顾虑,那种被抛弃,被抢走爱的感觉就被解决了。那么攻击性倾向也就自然好了。
这让我联系到大脑神经元的发展,看到老师照顾其他小朋友这件事,引发了儿子被抛弃,被抢走关注的感受,这个时候会激发一个神经元的发育,下次玩具被抢的时候这个感受会从潜意识跳出来,看似无关的几件事,却因为背后类似的感受,引发了儿子同样的攻击性反应。
我很庆幸儿子可以遇到一个愿意花时间了解他的老师,我很感激儿子和他的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建立了如此强烈的联结,当他感觉到自己被抛弃的时候,他去动手打这个老师,说明这个老师是他值得他信任的,他可以用自己真实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真的很感谢老师可以看见我的孩子,不是呵斥他,而是真正的去了解他。
所以,遇见一个好的老师,比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更重要。在孩子6岁以前,在习得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以前,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与他互动的人,都是孩子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可以塑造孩子的大脑。
在学习正面管教和游戏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理论在实践中找到了结合的点,持续的学习和成长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更加客观和清醒的去面对孩子带给我的挑战,我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对孩子的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强,这过程中孩子和我都是非常受益的。
我会持续分享我的收获,欢迎加入我们,持续抱团成长。
End
谢谢关注,转载需联系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