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拜访初中科学老师的时候,谈起他们学校的一位新老师,因为平均分考起来差了其他平行班20来分,转正时被卡了。听起来20分差了很多,但是一想,一个考生如果只考个位数,2-3分的差距拉开来了。心里不由戚戚然,“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呀。我们班的成绩也是差了其他班十来分,怎么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成了我苦恼的问题。
7月底,和从厦门培训回来的小伙伴一起喝茶,听大家谈自己的收获。做阅读,是浪漫的过程。为什么有些做阅读的班级,成绩却没有好起来呢?从长远来看,阅读肯定能够提高一个的文学素养,但考试成绩,还是需要精确的训练的。校长提到,很多新老师成绩抓不起来,可能就是这方面欠缺了。
在我自己的学习之路中,我体会到的一个词就是“含糊”,或者称之为“笼统”。我喜欢大量感知,这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所以答题时,我一般用“语感”来解决一般问题。学生时代,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的成绩还过得去,但一到高中,大学,分科分的细了多了,需要深入研究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往下再练习了。比如政治,其实大小条目老师有帮我们梳理出来,但我不愿意背,不愿意专项练习,所以惨不忍睹。再比如教资科目二,如政治给我的感觉类似,因而我考了三次。再到考编,其他考生会汇总资料,专项突破,我则浑浑噩噩,不耐烦“精确”的折磨。
万万没想到,我的学生们需要我“精确”的帮助,他们需要“浪漫-精确-综合”的发展过程。反过来说,我也需要“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提升。现在很明显的感觉到,我还处于“浪漫时期”,凭感性和直觉用事,用一种朴素的爱进行教育,结果往往导致非理想的状态。
怎样“精确”呢?我选择听从前辈指引,能去听的课一定去听,能参加的培训一定参加,因为一个人看书,学习理论知识,实在太考验我的定力了。
这个暑假,学校布置看完《一线带班》,师傅安排《儿童读写三十讲》。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虽然我的阅读速度很快,但我肯定还是不会去读。为什么?因为其他“浪漫”的文学作品往往比“精确”的理论指导要好看呀。
世界上精彩的东西很多,诱惑很多,所以在某一方向上努力钻研,掌握“精确”的人,着实令人敬佩。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线带班》的作者——管建刚老师。
《一线带班》后记中提到,他的爱人很同情地看着他日益减少的头发,说:“你太辛苦了,这么婆婆妈妈的事情你都要动脑筋啊”。“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动脑筋,而在我眼里,一切动脑筋干的活,都叫作‘研究’”。管老师带班工作之细,细到指导学生每一分钟的利用,每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表格的运用,甚至是阅读字数、朗读速度的层级安排。看他玩转各种学习活动,举出的例子典型,各色数据清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关系融洽,太令人敬佩了。
看他的书,我感觉自己在动脑筋思考如何进行实际操作。“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这七抓,给出了一线资深教师的经验之谈,就算不能完全复制,也可以深度借鉴,锻炼我“精确”训练学生的能力。
下一学年,我期待和学生一起,从临模到入模再到出模,踏上“浪漫-精确-综合”的成长道路,教学相长,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