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永远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2,我们看到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他自己。
——文聪老师
因为我们小时候缺少被激励,多是被打压式教育,所以,我们总是想当然地给孩子自以为好的激励式教育,可是,为啥激励不动孩子呢?甚至,有些激励教育反而成了“孩子戴着脚镣,为我们而舞蹈”呢?是哪里出问题了?
迷思之一1
为什么我们见缝插针的夸孩子,鸡蛋里挑骨头似的去赞美孩子,但是,孩子为啥就是不领情呢?
比如,我们跟孩子说:“乖乖,你这次考的特别好,都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妈妈非常满意”,孩子反而会说“你少说两句吧,我都不满意,你满意啥呀?”
再比如,“乖乖,你这碗刷的真干净呀”。“什么呀,我都16岁了,刷个碗而已,你至于吗?幼稚不?”
孩子对于我们的夸奖并不领情,反而不想让我们说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夸”反而对孩子是一种“毒害”呢?
且听文聪老师解读。
一、打压式的教育对孩子有哪些影响?有哪些表现形式?
1,表现形式
①,否定——不对,不行,不好
②,比较——你看人家,你再看看你。——拿孩子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比较。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家长往往只盯着孩子的某一方面去跟别人对标:你看你,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某方面能力不让某同学。
③,贬损——我都累成这样了,你就考这点儿成绩,还有脸出去旅游?更就你这能力,吃屎都赶不上热的。
家长打击孩子,什么话恶毒就拿什么话损孩子。
④,无视——看不见孩子的努力,或者对孩子的努力故意视而不见
比如,小时候的姜文,满怀期待地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求而不得。父母害怕一旦肯定孩子,孩子会骄傲,退步。
屡次三番地打压孩子,孩子内心哪里有能量有自信继续往前走呢?
【补充】
三菱柱:我真惨,你真坏,怎么办?落脚点是,怎么办?
所有的问题不是单方面谁的错,
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互动中产生的,
所有的错都是互动方式错了,不是人错了(不否定人),
因此,不要互相指责,要调整方方式。
互动方式错了,就调整方式,而不是否定人,相互指责。
我们认为,打压式教育可以让孩子知耻而后勇,但这种方式达不到效果,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人采用的方法错了。(不否定人,也不否定自己——消除负罪感与自责——不消耗自己)
2,长期被打压的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
①,暴躁,缺少耐心
②,叛逆,自暴自弃
反正我就这样了,是个垃圾废物——从他人贬损变成自我贬损——内心有深深地不配得感。
长大后做不成事,孩子认为这验证了爸妈的话;即使努力做成了,也会陷入“冒充者综合征”——感觉自己是滥竽充数,是运气好。对夸奖很过敏很害怕,表现为谦虚,其实内心有恐惧,害怕别人看穿自己没有其实那么好,高兴了一点点马上又陷入了恐惧——我没他说的那么好,他太高看我了吧。
③,低自尊,不自律
别人对他的冒犯、贬损,他表现的往往是无所谓、麻木不仁的样子,“我就这样”。
④,自卑,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
耐心是最大的爱心。我们要给予孩子最大的耐心,就会收获孩子更大的自由和成长。
二、激励式教育为啥长期就不管用了?
1,滥用物质激励,会破坏孩子内驱力。
《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讲了52个故事52种智慧,打开孩子思维方式的书。书里讲不正当的激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错误的不正当的激励会带来的恶性的结果。
激励式教育的结果,会忘了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但凡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要结果的,到最后都会又不好的结果,要么激励不动了,要么想要更大奖励。
学习是为了孩子自己好,还是想让孩子要这个奖励呢?物质和成绩挂钩,到最后,他不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有成就感而学习,而是为了要物质奖励而学习,就会进入不正当的激励带来的恶果,对物质的欲望不断加码,甚至最后连物质也无法满足孩子的欲望了。
归结到原因是,家长夸大了物质奖励给孩子带来的动力。只有你考个啥,我才会给你买个啥。到最后,都会发展成孩子拿捏你的借口——你想要我怎么样,你得给我个啥。
物质奖励的最终破坏力在于,彼此抱怨指责,既破坏了亲子关系,又破坏了孩子本自具足的内驱力。2,不当的精神奖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
不管孩子成绩好与不好,合理的需求都要给到孩子。
爱时,会常常觉得亏欠;
不爱时,会常常觉得亏本。
①,垫脚石——夸奖里包含了更高的期待,让孩子有压力
有孩子说:最怕爸妈夸我了,因为我还陶醉在被夸的开心里,他们后面立马就有一个对我更高的要求,我立马都烦了。
反思:这是在诚意的夸孩子吗?
文聪老师:这是为了给孩子提一个更高的要求所做的铺垫而已,夸孩子不是家长的真正目的。
②,强人所难——对孩子的操控与伤害
当孩子做不到时,家长会说:妈妈知道你做不到这个事儿很难,但是,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的。——这是对孩子的操控。
举个例子:爸爸和儿子在大森林里行走,突然遇到了狮子。爸爸跟儿子说:爸爸相信你,一定战胜狮子的,去吧。一种结果是,儿子被狮子吞了。第二种结果是,儿子跑了。第三轮结果是,儿子把狮子打死了。
不管是哪种结果,爸爸都失去了儿子对他的信任。因为“他跑了”他会恨你,他觉得在困难危险来临的时候,爸爸为什么会把他推到了困难的前面。他顶着恐惧“把狮子打死了”,爸爸从树上下来说:儿子,你看,没错吧?你把狮子打死了。儿子会感谢爸爸吗?不会的,儿子会觉得他的功劳跟爸爸没有一毛钱关系。爸爸从来不会考虑儿子面对的是多么大的困难,爸爸只会动动嘴皮子而已。爸爸是相信儿子吗?爸爸是在为难儿子。
孩子做到与否,都跟家长没有一毛钱关系,而且孩子也没有什么成就感,那么,家长要这样的精神激励干嘛呢?没有任何共情力的相信与激励孩子,就是一种机械的表达。
文聪老师在680的课上讲过,没有任何的共情,你跟孩子提什么要求呢?
理解孩子1次,胜过夸赞孩子10次。为啥?
因为理解是雪中送炭,夸赞是锦上添花。
理解是,在我做的不好的时候,你能够理解我为啥做的不好,这是雪中送炭。在我做的时候,你夸赞我,这是锦上添花,因为我也知道我做的好呀,夸赞我又能怎样呢?
雪中送炭给人带来的触动要远远超过锦上添花的,身陷困境中的人体验更深刻。
因此,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
③,精神施压——胁迫与道德绑架孩子
比如,妈妈说:加油,孩子,妈妈很爱你,妈妈也知道你很爱妈妈,所以,你不会让妈妈失望的,对吗?
这难道不是一种胁迫?孩子承受不了。
再比如,妈妈说:妈妈相信你会让着弟弟的,因为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哥哥,对吧?
再比如,妈妈说:孩子,你是一个乐意分享的孩子,来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不要逼着孩子去分享,如果分享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享受,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分享。如果孩子自己都去,自己都舍不得分,你非逼着孩子分享,你那叫抢不叫分享,那叫做披着“分享”的外衣。在家长的胁迫/戴高帽子之下让孩子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
再比如,领导跟你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大局为重的人,这次这件事你一定不会计较的,你一定会做出退让的,对吧?你心里会怎么想?但是,往往我们自己不想要的,却往往用在了孩子身上,而不自知,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儿呀!
真正的精神激励,不是精神施压。
错误的精神激励是压力——给孩子戴高帽子,道德绑架孩子——对孩子的精神控制
④,强化控制——逼着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比如,妈妈说你真是个乖孩子,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出去玩儿了,你还在这儿写作业。
孩子本来也想出去玩儿,被你这么一说,孩子又不能出去玩儿了,因为孩子一旦出去玩儿,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个乖孩子了。——通过这种强化控制,你让孩子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想要的样子,孩子失去了自己,按照你的指令来生活,他会抑郁的。
【直播讯息】
8月份,文聪老师分享主题——
懂事的孩子,究竟懂什么?
⑤,激励式的、赏识性的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很脆弱,听不得一点不同的声音。
孩子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时候,我们就夸大他的成就,放大对他赞美的声量。这是虚胖的自信,而非真正的自信,他是靠外界的力量一直吹、吹、吹,吹起来的自信。他缺少一种对自我的认可和自我的客观评价,听不得一点不好的声音。
⑥,价值条件化导致焦虑。
价值条件化,是指我觉得我本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做到一定什么才会有价值。
比如,我考上211我才是好的,我听妈妈的话我才是好的,我克服了什么困难我才是好的,我以大局为重我才是好的——诸如此类情况,我们只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我们才有价值,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好的。
其实,我们不需要给别人带来好处,才会觉得有价值,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有价值。——不要物化自己(价值条件化)
错误的激励会让孩子的价值条件化,从而导致孩子焦虑。因为孩子会觉得一旦我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我就不知道被爱了,孩子在关系中会缺乏安全感,陷入到焦虑里。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既不需要去激励他,也不需要去打压他,放心大胆的让孩子去做自己。
迷思之二2
你。)
我们要看到孩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看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满意,自己的价值、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内心。
让孩子看到他自己,更能赋予孩子力量。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重要性强调的太多了,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孩子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孩子为父母而活而失去了自我,他并不快乐,他把自己活成了傀儡。
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孩子为我们的爱而活,就是戴着脚镣手镣而跳舞。
我们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我永远爱你,而你永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