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店时间闲翻《魔鬼经济学》,正好看到一章讲“怎样才算完美的父母”。比我还闲的经济学家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父母教育与子女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看完,估计一部分家长要哭晕在厕所了……
经济学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16个因素中,8个与考试成绩呈现出——正或负的——高度相关性,8个则毫无影响。
(注:1、这是对美国小朋友做的数据统计;2、只分析童年及早期低年级的考分情况;)
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父母在家讲英语(在家和在校的语言环境相同)
是被收养的儿童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毫无关系的8个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部分家长可能需要去拿更大包的纸巾了。
笼统地说,这16个因素中,相关性高的8个是对父母特征的描述,毫无影响的8个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也就是说,宝宝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她)是什么样的了。以至于书中还写了一段非常刻薄的总结:
显然,父母对育儿而言关系重大。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育儿从育己开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念(虽然没有育人的实战经验,不过我有做女儿的经验)。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就注定了子女是什么样的人。投资于子女,不如投资于自己。要求子女做到的事情,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愿意去做……
当然了,尽信书则无书。对经济学家的这套理论,大家自然可以抱持各种各样的态度,更何况这是对美国小朋友的统计研究(人家的社会和教育都跟我们的不太一样哦~)。
特意写下来,是因为我看了也非常震惊!
特意发出来,只是希望家长们在教育问题上,能多提问一些为什么,多思考一些怎么办。
当然,你眼中什么样的是好宝宝就怎么样养,不必刻意追求大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