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为慈悲
慈悲是理解生而为人共通的苦难,有难同当;慈悲是帮助他人减少苦难的意愿;慈悲是对受苦受难之人的善意。
慈悲是不仅仅能感受到自己的苦,而且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并且有意愿去减少他人的苦难。这种行为可能是捐出毕生积蓄去资助有困境的人,也可能小到在一瘸一拐走路的人面前放缓脚步,这些都是慈悲的表现。
02 为何慈悲
斯坦福大学有利他主义和慈悲的项目,用几周时间专门教大家如何对自己、对他人慈悲。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是做一次慈悲练习,就能明显感知到影响,如果持久做,更会有持久的效力。下面是目前对于慈悲和正念进关练习效果的研究结果:
激活神经回路奖励机制,增加幸福感;
帮助分泌双倍的减缓衰老的荷尔蒙(DHEA),让基因端粒酶(Telomerase)降低分解的速度;
对迷走神经有积极影响,减缓心率,从而大大减少心脏病发病率;
减压:减少血液里的压力相关荷尔蒙,增强免疫力;增强韧性;
帮助更加专注,建立更加积极的心态;
增强父母抚育孩子的能力;
增加员工效能,让团队更容易合作。
03 面对自己,如何慈悲?
练习1:如何对待Ta?
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空间,当铃声响起的时候,慢慢闭上眼睛,留意一下,当听到下面的指导语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画面、回忆涌现出来。有时候可能也没有明显的感受,那么就如其所是地去感受这种没有明显感受的存在。
接下来,安住在呼吸里,安住在你的身体里,去搜集一下此刻自己鲜活存在的证据。可能是敏锐的听觉,可能是此刻呼吸的节奏、身体微微的起伏,可能是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松软,可能是心脏的搏动,也可能是皮肤和衣服的触感,或者皮肤的温度。去搜集这些鲜活存在的证据。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忘了,这个身体并不会永远的年轻,不会永远的健康,它每时每刻都在老化、都在变化。有时候,我们过于专注身体不完美的地方,忘记了每时每刻它都在运作,没有一秒钟停止过。
有时候,头脑里苛责的法官会不断命令身体做这个、做那个,达到这个目标、完成那个工作。但是忘了身体也会有它的有限性,忘了身体也会有疲惫的时刻,会有反抗的瞬间。
想象一下,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Ta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事情,感觉非常的糟糕。想象一下,这样一位朋友站在你的面前,向你倾诉着自己的伤痛、困境,清楚地看着Ta的表情、身体的姿势,Ta诉说的时候可能会用到的词语。
留意一下,对于这位非常要好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朋友,你会如何回应Ta?你会如何对Ta说话,会用到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姿势、眼神、词语。你会如何安慰Ta呢?会通过哪些方式把自己的善意和关怀送给Ta呢?会为Ta做些什么?
接下来,想象一下,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自己,不太顺利,感觉很糟糕,对面的自己正在向自己诉说,这些不如意,这些痛苦,留意一下,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在听到自己诉说痛苦的时候,又会如何回应?用什么样的词语、语调,有着什么样的表情、身体的姿势?
留意一下,在面对要好的朋友和面对自己的时候,你的回应方式有区别吗?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这样的时刻,要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特别是在身处困境时、失败时,或者发现自己身上巨大的残缺和自己特别不喜欢的地方的时候。究竟是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隐藏它们的存在,还是会照顾好自己,仔细地聆听这些不完美的地方。这是很大的不同。究竟有谁说过,人需要是完美的呢?
说到自我慈悲,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们会把它和其他状态混淆在一起。
自我慈悲不是顾影自怜。可以想象一下这种状态,觉得特别特别同情、可怜自己,那么这种顾影自怜往往是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忘了他人的存在,也忘了自己每时每刻都与他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结。当顾影自怜的时候,一个人会过于强调自己的痛苦,或者觉得自己的苦难独一无二,这种过于自我的状态往往会造成跟他人之间的隔绝。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就很难用相对客观和抽离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经历。
自我慈悲与顾影自怜是不一样的,自我慈悲更多是能够意识、感知到自身的痛苦,敢于直面它,同时也知道人生而为人,共通的一些经验,苦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意识到,我现在在经历的处境的确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但是其他人也未必比我容易更多,其他人也在经历着各自的苦难。
自我慈悲也不是自我宠爱、自我溺爱,今朝有酒今朝醉。自我溺爱的状态可能是,哎呀,我今天觉得压力特别大,干脆什么也不做,一整天看电视,或者暴饮暴食,自我放弃。长久的对健康的渴望,是自我慈悲的指向。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出于长远的对于健康、幸福的渴望,不会做过度伤害自己身体或心灵的事情。自我慈悲不是放纵,是知道人生的宝贵,知道生而为人的共通性。
自我慈悲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好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比较喜欢,而相反,对自己感觉不好的人,会有抑郁情绪、或者缺乏行动动力。但是自我感觉太好,有时也会有问题。为了自我感觉良好,人们通常会忽略或者隐藏自己的一些缺点;自我感觉良好还往往跟成功失败挂钩,会随着外界环境和评判的改变发生变化。自我慈悲跟评估没有关系,它是真的懂得和理解人类共通的一些苦难,懂得人类值得被懂得和被慈悲对待,并非因为他们更聪明、更有天赋、更漂亮、更成功才需要。
练习2: 好心的法官
在听到铃声时,可以闭上眼睛。
(铃声)
还记得我们讨论过的生活在头脑里的法官吗?邀请他出来。留意一下,当这个法官把他的判词当成你行动的动力的时刻。可能法官说,最近吃得太多了,太胖了,脾气太不好了,太懒了,或者是其他一些审判。
留意一下,法官审判你的时候的神态、用词,或许你在很长时间里认为,只要我对自己批评得足够厉害,我就会改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去留意一下,当被法官骂、被批评的时候,情绪上经历的起伏。留意一下被审判的感觉。
你的法官可能是出于良好的意愿,但是未必是懂得沟通的法官。留意一下,如果这位法官可以让更加善意和温柔的方式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去作出这些改变,就像是在你的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非常智慧、懂得如何滋养你的朋友、或者父母、导师。留意一下,如果法官用他们说话的方式来善意地劝告你,他又会如何表达呢?
留意一下,如果法官看到的并不只是眼前,而是你长久的健康和幸福,他又会如何传达这些讯息和建议给你呢?去想象一下,这位变得温柔一些了的法官,说话时的表情、神态、用词,会有哪些不同?你在面对这位温柔些的法官的时候,态度又会有什么不同?
(铃声)
可以尝试着在生活中,每一次觉察到这个法官的存在,都像刚才的练习中一样,意识到他严厉的审判和批判可能对你造成的伤害,然后,用自我慈悲的方式,善意地给到自己鼓励,换一种说话的口吻和方式,去不断地“教”这位好心的法官如何去慈悲地待你、善意地沟通,要知道,爱永远是比恐惧更有力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