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齐天乐·蟋蟀》赏析
《齐天乐·蟋蟀》虽不是王国维最广为流传的诗词,却也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写作风格。
上阕中写道:远在天涯的游子早已感到秋的悲意,更何况再听闻蟋蟀的哀鸣。其声音刚响起在楼阶,又旋即穿过闺房,深入屏风里面。声音喁喁,似在倾诉些什么。这声音伴着机杼织布的声响,一夜间,像在东堂中抽引着千丝万缕的离恨。词的上片“悲秋”、“虫语”寥寥数语勾勒出秋的意境。“乍”、“旋”、“更”表现出声音传播之快,“响”、“穿”、“入”三个动词表现出声音穿透力之强,这句表面是写蟋蟀的鸣叫声,实则是词人的一种感受,本就秋来心境悲,再闻萧瑟虫鸣,更觉声声入心,急穿厅堂,直击人心最痛楚之处。喁喁虫声似在倾诉什么,是漂泊天涯的离愁吗?是孤苦辛劳的恨意吗?虫声哪会蕴含什么深意,是词人将其拟人化,将自己的情感借其诉说罢了。古人称蟋蟀又为“促织”,因为它的叫声总在夜晚伴着依旧织布的辛劳的人们,于是虫声和着机杼,度过漫漫秋夜,一点一点离恨勾起,“暗抽”又与“机杼”相照应,丝丝细线像丝丝离恨剪不断理还乱。上片的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点出“离恨”二字,贯穿全篇。
下片写道:空庭中悲切的虫鸣相和着淅沥的秋雨,南城上不再想起更柝,西院中砧杵声也已停歇。试问远方的游子,在这苍凉萧茫的岁暮,怎会有无数的闲愁。夜色渐深,率意赋诗,怕是沉睡在春梦中的万家儿女,是不会理解劳碌之人无法入睡的孤吟之苦的!词的下片与上片结构相同,先写景再抒情,融情与景,秋声消逝,烘托出夜深人静,孤独之感。而此时庭院空落,只有虫声相伴,这让漂泊之人更平添一份孤愁,蟋蟀的叫声窸窸窣窣,只有它在沉寂的夜晚依旧鸣唱。最后一句运用反衬,用万家儿女的梦醒春酣反衬出词人的孤愁难眠、离恨万千。这种劳人的痛楚不仅属于词人,更存在于广大百姓的身上。这句在一定程度上写表现出词人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文学作品必定有时代的影子,在清朝的环境下文人的作品中也必定会展露出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对人的关怀。
这首词总体写词人离恨愁苦,在暮秋时节,远在天涯,夜深人静,虫声悲鸣,将全词笼罩着一种朦胧的悲感。这种悲不同于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深沉悲愤,更不同于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温婉愁思,这种悲是由其个人写作风格而造就的,它体现出王国维的悲观主义哲学。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喜欢追慕人生终极的形而上学问题,拥有东方文化的精神气质,于是在诗中会自然地流露出古代文人特有的伤秋悲秋、漂泊无疑的痛闷。且在文艺思想方面,王国维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在于“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所以他更倾向于抒发人生普遍愁思的作品。在《齐天乐·蟋蟀》中借蟋蟀的喁喁鸣叫兴起自我离恨之意,将虫声写的真切、生动,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是符合其写作风格的写悲秋离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