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猫的第10篇原创文章
作者|小猫
插图|网络
幸福家的课程进行到第三天,也从读懂孩子、有效沟通,到了提高情商,对现代人而言 ,情商是一个关注度过高的话题,我就是情商极低,屡屡被低至负数的情商搞的灰头土脸。
当然我也知道对成人而言,提高情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并不十分纠结。但是对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慢半拍的情商空缺,还是希望在幸福家的课堂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今天课程上的一个视频,给我情绪上很大触动。
1.****残酷的分离
视频讲述一个父母北上打工,不得不与10岁左右的儿子告别的场景。
过完春节,短暂的相聚之后,又要分别。可是儿子只想跟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爸爸妈妈却不得不为了生存远走他乡。
儿子与妈妈难舍难分,也不得不踏上北上的汽车。只是妈妈没有想到,儿子把他毛衣上的线头拴在了她的袋子上,妈妈走着,儿子毛衣上的线就一直被拆着。妈妈每远走一步,儿子身上的线就少了一点,心就空荡了一些。
还好,妈妈发现了这条毛线,她反身跑回来,紧紧的抱住孩子,母子的泪汇在一起,心再次贴在一起。
可是,车子不等人,爸爸不得不残忍的把妈妈拖走,看着妈妈死命的挣扎,孩子拼命的追赶,我的泪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这场景太过“惨烈”,让人无法直视。
这样的画面,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点,而我从中看见了孩子出生之后漫长的分离过程,同样惨烈,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视频中的孩子说,我不要玩具,只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不要好看的衣服,只要妈妈留下来陪我;
我不要读大学,只要跟爸妈在一起。
这份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对被抛弃的恐惧,对365天见不到爸爸妈妈的慌张,对孤独的害怕,让我眼前闪现出和孩子分离的种种画面。视频中孩子的声声呼唤,分明就是儿子不曾对我发出的呐喊。
2.****惊恐无助的分离
看着视频中孩子无奈和难过的脸,想起和儿子三次极为重要的分离。
第一次,是儿子14个月断奶。
从未和妈妈分开过的儿子,被爸爸和奶奶带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白天爸爸不在,只能和不会说普通话的奶奶待在一起。白天一整天,孩子见不到第三个人。
每到下午下班,隔壁邻居家的叔叔阿姨回来,儿子只要一听到动静,就拼命地爬过去,强烈地要求抱抱,要跟他们说说话。
开始人家还会给一点善意,但是过了几天,就没有好脸色了。毕竟上了一天班,回家就想好好休息。于是他们再下班,赶紧把门关上。
不敢想象那么幼小的他,是怎么度过那样的20天的,也不知道他承受了怎样的煎熬,怀着怎样的恐惧、焦虑,想着孩子的艰难,心如刀绞。
第二次,是断奶之后回老家的10个月。断了奶之后,儿子回到了我身边,我不知道这已经对他造成了巨大创伤,更不知道创伤的程度。
不巧的是,由于积劳成疾,我病倒,不得已,妈妈把孩子带回老家,这一分别就是10个月。
为了解相思之苦,我每月回老家看一次。每一次孩子看见我回去,都欢天喜地。每一次分离,都上演一次生离死别。
为了躲开分离的艰难,我选择在孩子睡着或者被带出门的时候离开。这直接导致孩子只要看见我就不敢离开,他怕一个转身,妈妈就消失了。
现在才明白,那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对孩子安全感的摧残有空无情。
第三次,由于工作原因,我出差几个月,孩子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因为工作原因,出差几个月。家里没有人带,请妹妹的婆婆帮忙照顾。
可是孩子的变化,却让我心碎,他在幼儿园里,不跟任何人交流,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卷缩成一团。
他不敢跟任何人说话,不跟小朋友玩耍,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也越来越害怕妈妈离开。
3.****艰难的亲子时光
隐隐地感觉到孩子的不对劲,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我只是本能地紧紧抱着他,尽可能地陪伴他。
无法想象,那些事实上被抛弃的日子,那些孤立无援的难熬时光,那些冰冷的分分秒秒,他是怎么度过的,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日常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变化,感受到他对黑夜的恐惧,不敢睡觉,害怕魔鬼来抓他;感受到他安全感的匮乏,妈妈一离开,他就害怕的到处寻找;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不敢轻易相信身边的人;对学习的抗拒,觉得学习没有意义.....
尽管我一直一直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却还是让孩子伤痕累累,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不知有多少愧疚和自责,越是想给,却越给不出,越是小心翼翼,越是错误百出......
似乎在错误的路上一去不返。
那些心碎心伤,那些艰难惆怅,那些泪水汪洋,在今天突然发现,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为自己的无能为力,为孩子承受的伤与痛。
后来学习心理学慢慢明白,尊重过往,接纳现实,是改变开始的第一步。道理明白了,但化为心里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却难上加难。
4.****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
今天的课上,宋晓冬老师告诉我们:
当妈妈们在反思过往,对孩子产生愧疚。但是能量层级里,愧疚是最低的,所以,愧疚对孩子不但没有帮助,还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因为你一旦感觉愧疚就会想去补偿,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孩子很可能会以这个为条件,感觉得你怎么做都不够,形成一种反向控制,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我们可以看到愧疚的正面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好的。
面对孩子,只要我们做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就可以问心无愧。
可能我们以前真的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但是,请你放下来。
如果你的孩子受到了创伤,那是孩子的人生功课,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的。
因为只有放下,才能更清楚的看见真实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学习。我们愿意去改变,去学习,让自己变的更好,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
这段话,伴着晓冬老师轻柔温婉的声音,浸润心田,一份释然从心底缓缓升起。
正如晓冬老师所言,即使回到当初,我还是那个没有成长的自己,还是会做出当时的决定,孩子还是会受到伤害。
而我也确实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可以问心无愧,只是要加快学习的速度,提高进步的水平,更快的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以幸福家课堂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与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往往并非孩子不能承受分离焦虑,而是父母内在的焦虑导致不能放手。
离而不分,提高孩子的适应力,预留借力的客体,帮助孩子面对分离,可以是玩具、相片、礼物等于父母有关联的物品等。
- End -
往期文章
不完美的一次完胜__biz=MzIxNTQzOTExMQ==&mid=2247485418&idx=1&sn=75423e54d07a39adc2cf67
作者:小猫,能说会写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有情感、心理、育儿、个人成长问题,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或加我微信(jiyaojinian)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