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年6岁,爸爸带回来一本《西游记》小画册,每夜睡觉前我和弟弟都围着他,听他给我们讲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段记忆成为了儿时记忆里最温馨的画面,也让幼小的我体验到了书本带来的快乐。
16岁的时候,喜欢跟风读诗,在顾城的诗里听他说,他想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后这些美好的幻想能够实现吗?“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稚嫩的我并不懂顾城的叹气,但在浮躁又浅显的阅读后,还是在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无病呻吟的读后感,描述着书本为我构建的那个梦幻的世界。
阅读传递的不止是作者的思想,还有情感上共鸣。21岁,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梁晓声的《雪城》,那些生动的情结,悲凉的结局,好几天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也是第一感受到阅读的力量,他是作者构建的世界,以宏大逼真的叙述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展现在你面前,虽处在不同的时代却最终引发相通的共鸣。
书本里的世界是浩瀚的海洋,让我们感受到了渺小与无知。
201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成了一名石油工人。刚参加工作的我,学习站里各种设备操作和流程,经常听得一头雾水,干起工作来也焦头烂额。这时候我的师傅就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本《采油工操作手册》,看着已经泛黄的书页,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宝典”,果不其然,师傅告诉我,当年转岗后她也是从零开始,那时候白天操作,看书学理论,就是靠这本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如获至宝的我按照师傅的提示,先扎实学习理论,再结合实践,搭配师傅的现场指导,果然没过多久我就熟练的掌握了一些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本小小的手册里专业详尽的讲解开启了我从一名学生到采油工的转变。
身处大山,条件有限,娱乐活动不多,于是读书成了周围许多师傅的业余爱好。身边的化验工师傅喜欢研究中医,她坚持读完了《中医理论基础》,在大伙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她总能说个七七八八。同事小黄读完《巨人的陨落》后连夜写下了几千字的读后感。而我,也因为爱好阅读喜欢上用文字去表达,机缘巧合变成了一名基层小小通讯员。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做一名称职的基层通讯员,我认真研读了布兰登·罗伊尔《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书中传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在日复一日与文字相伴的日子里,我愈发感受到阅读传递出的力量。写作看似是一个单一的输出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转化,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再将这些体验转变成文字进行输出,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指导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我们的生活。
30岁,我生下了女儿,毫无经验我在婆婆走后要一个人喂养不足两个月的女儿。睡眠不规律,在她哭闹的时候我们总分辨不来她的需求,正疲惫不堪的时候,老公带回了三本育儿书《斯波克育儿经》、《张思莱谈育儿的那点事》、《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得育儿心理》。于是,那段时间在小婴儿睡后,读育儿书成了我俩的晚间必修课。在书本的指导下,我们懂得了婴儿生活规律的建立,也明白了他咿咿呀呀的动作代表着什么。
生活也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们照着书本和那些育儿专家的讲解,从手忙脚乱变得得心应手。记忆中的那些日子充满了温馨与力量。我将学习到的知识和喂养的感悟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现如今变成了宝贵的回忆。
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妈妈,不管是启蒙的《西游记》小画册还是指导我成为合格妈妈的育儿读本,书本像一座灯塔在我迷茫的时候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让我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给了前行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