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年10月份,我从江苏回到老家。回来办理二代身份证的,但刚回来不久,电视上就是铺天盖地的美国金融危机的新闻,国内很多做外贸产品的工厂,纷纷倒闭。
然后我就索性不出去了,买了一些文学书,准备在家开始我的文学梦:写文章给杂志社投稿。
但高中刚毕业时与我爸结下的仇,他还耿耿于怀,明明都是我吃亏,他还在记仇。于是,他天天在家找事,每件事上都找茬。我被他骚扰得无心看书,我哥说你去咱们市郊区租房子写去吧。然后我就在市西郊的职业技术学院隔壁的一个村子,租了房子。
职业技术学院附近,有很多网吧。小旅馆也多,那是为学生啪啪啪准备的,当然我只关注网吧。当时3G网络刚刚出现,智能手机刚开始上市,还没有普及,人们用的都是2G手机。所以上网,还得在家装宽带或者去网吧。
我在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一个网吧开了会员卡。平时在出租房附近的小树林里看书,写东西(用纸与笔写),写好就拿到网吧里先输入成邮件,再给杂志投稿。
当时也想到用电脑写,省事。写完,复制到U盘中,再拿去网吧复制到邮箱中,这样省事多了。但租的房子,不敢用电脑,怕被偷,放在家的那个笔记本电脑就没带到出租房中。
那个网吧,上下两层,面积中等。老板老板娘都很和善,老板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里。
白天上网的人少,我为了清净,喜欢上二楼。二楼靠窗第二台电脑,是我的固定位置。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我注册了新浪博客,写一些散文与随笔。关注的人,也是写随笔的。
这样大概过了七八个月,投稿无数,但一篇都没有发表。唯一的进步,是电脑上盲打的速度变快了很多。
投稿的杂志,有纯文学杂志,也有故事类杂志。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圳的《新故事》。挺喜欢这杂志,还记得几个编辑的名字,杨克,刘侠风。前几天在博看app上看《女报·故事》,发现杨克在这做主编,也发现《新故事》早已停刊。
还有当时在纯文学期刊上正当红的打工诗人郑晓琼、打工作家王十月。《江门文艺》上经常刊登他们的作品。我当时是在龙源期刊网购买的全国各大文学杂志,这样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是前几天在博看app上发现,郑晓琼与王十月,现在已经是广东的《作品》杂志社的社长与主编。
后来自己的钱越来越少,我坚持不住了,然后再次出去打工,去的广东清远,后来又去了广州。
2
2011年,我还是在广州海珠区土华上班。有段时间,厂里面淡季,时间比较多,我就经常去蓝日网吧上网。
当时新浪微博正火,我也开了微博,经常用我的2G手机上网刷微博,或者去网吧看新浪博客。当时薛蛮子正火,……此处省略若干语。
当时正值政府换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来就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几乎放弃了管制,各方人马纷纷登场。以致于我这个只喜欢风花雪月的诗文的人,也被博友带入了时政评论之中。
起初,是那些时政博主,访问我的博客。然后我就回访,看下他们的文章。然后发现,文章比《南方周末》更犀利、更大胆敢言(2013年之后的南周,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再加上毕竟有了多年的阅历,也常常思考社会问题而找不到答案,然后在新浪时政博主这里,找到了自己感到迷惑的社会问题话题。当时的感觉就是,原来有思想的文章,藏在这里!
………………
此处省略若干段落,原因你懂的。
3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2011~2012年,我在蓝日网吧上网的情形。我喜欢安静,所以经常坐在人少的包厢(与大厅价格一样,电脑差点)。窗外就是菜市场门口的小广场,广场周围绿树成荫,随风摇曳,我就坐在窗边,沉浸在各种政论文章中。
有人常说政治无用,但对我来说,它能让我明白,这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总想问为什么。我无法理解很多不会思考却自认为会思考的人,他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从来不能用逻辑思维思考与探讨问题,只会背各种习语、谚语、大人物的名言。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学一个定理时,首先要推导它,证明它是成立的。而习语、谚语、名言,没有推导过程,就不足以信。它只是一个判断,说话那个人的个人判断,仅此而已。
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在网吧看了一些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但没看完的电视剧。比如《野鸭子》、《给我一支烟》、《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死亡天使》。
最喜欢的还是《给我一支烟》和《死亡天使》,可能因为它们忧郁的基调,符合我的性格吧,所以我看了好几遍。
2011~2012,应该是目前我最快乐的时光。工厂里遇到几个好哥们,遇到一个好组长,还遇到了真正喜欢的人,只是最后没走到一起。
后来……此处省略若干句……政府换届。恋爱,离开海珠区,去了番禺区。使用智能手机,渐渐不再去网吧。
再后来,……此处省略若干句……然后,我就放弃了新浪微博与新浪博客。
有些时光,多年之才知道它的美好。就像七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自己曾经经历过一个自由的时代,这是00后无法理解的。
谨以此文,悼念逝去的青春,悼念那段自由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