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听话,乱花钱,眼里没长辈,还可爱记仇,家长被孩子气坏了。
一朋友说到上大学的女儿直摇头。朋友跟女儿说好了一块逛街给女儿买几套衣服,自己也买两件。结果儿子相中名牌衣服,因为打折确实看着怪划算,自己就跟儿子都买了。女儿反对他们买名牌衣服,很生气也不跟他们一起逛了,吃饭都不跟他们一起了。朋友说女儿真是太自私了。到家还在记仇不理她。
我说:“妹子,女儿不让买,那个当下咱可以说太子殿下,今天咱听公主殿下的。儿子要是不愿意说凭啥理儿?咱说闺女是老大。就是先接着孩子的话,幽默一点,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知道东西再贵咱也配拥有,地摊货咱也买,相中的名牌咱喜欢也能穿。还要大赞女儿不追求名牌的品质呢。另外,我可想问你,为啥本来说好的跟女儿逛街要带上儿子呢?单独相处不香吗?男女逛街本来差异就大。孩子这不叫自私,只是不会用嘴表达自己的情绪,选择了不理人的方式。”
朋友接着又说了一件事,姥姥和奶奶一个给女儿一千一个给了两千,女儿不给自己说。自己去问闺女为啥不告诉自己。闺女还说:“凭啥理儿要说?”
我说:“是呀,人家凭啥理儿要告诉咱?”
“她就得告诉我一声,那我要出生活费,她们额外给的我得知道呀。”
“关系好了,孩子自然说。祖辈宠孩子宠不坏,但在咱眼里多出来这两三千就把孩子给弄坏了一样。女儿20多了,不是几岁的小孩儿,手里多了两三千真不是啥原则性问题。我倒是通过咱平时的描述,感觉咱给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特别舍得花,这祖辈给个钱咋成个事儿了?”
朋友说起来去年中秋的一件事。一家人带着老人约好了一起聚餐。结果等到女儿从外面回来,却直接说要去做头发。朋友不让去,让第二天再去,闺女非得去做头发不聚餐。夫妻二人很生气,觉得都是给孩子钱太多,导致她可以做头发。从那时起就固定每月只给闺女多少钱。朋友又说孩子太自私了。
我说:“孩子们为啥不愿意跟大人一起吃饭,没意思呗。但过节聚一起,配合了是给咱个面子,不配合也不对抗。从咱的描述感受到,没提前给孩子说约饭计划,没给孩子说的几点开始几点结束,而是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怎么做。在亲子关系不好的时候,这些都容易招致对抗。咱其实不用巴巴地非得等孩子,而是可以提前说好,咱该吃吃该喝喝,位置啥的发给孩子,尊重她。她跟老人的关系都还不错,为啥都打别?她别的是咱。”
朋友说本来说好这两天去看姥姥,闺女却买了明天的票要返校,没到返校的时候,让她退票她不退,真的太自私了,要气死了。
我说:“咱真应了那句家长不逆孩子不反。咱说的这几件事看着是孩子固执,因为她有个固执的妈。咱学的接话技术你都交还给院长了。票人家肯定不是今天定的,咱要看姥姥最好提前规划。既然票都买了,咱也知道孩子不会听咱的,咱还要求退票,除了自找不痛快,没有任何意义。就今天咱们聊这一会儿,咱至少说孩子自私三次了,她要不自私一点儿都对不起咱贴的这个负面的标签。我要提醒咱,咱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模式一定得变,变指责、抱怨、批评为接话的、商量的、幽默的,否则咱跟孩子的关系没改善,咱弄啥都不痛快。”
面对孩子,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利用接话技术、缓冲性语言,先有意思再有意义,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容易配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