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书,我被这样一句话吸引了——“无智慧,不青春”。
读书最美的感悟便是,我刚好有了某种领悟还没能把它完全的表达出来,看书的时候就刚好遇到了这样令人心动的句子。它帮我提炼升华了某种思想,也会给我一些行动启示。有的书常读常新便是如此吧,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而实践过后再回头来看那些文字又有了不一样的领悟。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都偏爱读书的原因。
迷茫时、疲惫时、愉悦时、悲伤时,在书中总能找到让我平静的理由,也总能遇见治愈我内心的文字。是的,谁的生活都会有不顺,不然就不会有这么一句古语——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也是叔本华的人生理念,他认为幸福是空洞的,我们终其一生应该追逐的避免痛苦。我们一定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自己不会迷失在欲望里,沉醉在浅薄中,漂浮于喧嚣上,而不是所有的努力只为寻欢作乐。
世间百态,人们都各有追求。叔本华认为三项基本内容决定人类命运的差别:
1.人的自我: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人格的东西。健康、能力、智力、教养等。
2.人的所有:财产和其他意义上的占有物。
3.人的显现:人在他人眼中所显现的样子。
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可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把外在的东西当做是幸福的根源,其实幸福没有标准也无法量化。每天活在焦虑恐惧中的成功人士不见得比一个知足常乐农民能幸福的多。你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艰苦,那么熬夜打代码,为了应酬喝到吐血的年轻人何尝不是一种拼命的劳作呢?
是的,即便我们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也难免要追求那么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的东西。我也不能免俗,特别是生娃之后。过去,我以为生活有些东西可以凑合一下,直到一个小生命的出现才让我知道活着的可贵,所以要倍加珍惜。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不能重来,无法倒带。
当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时候,特别心疼。我常常发现,我找不到自己,因为我总是会说别人别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总是要把自己弄丢了才想起苦苦找寻,而不是一开始就保持自我呢。我们以为很多重要紧急的事情,其实都是一时的,或者连那一时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很多重要不紧急的事,我们却总是拖延,我们以为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却不曾想,一不小心有的人就离开了,有的事再也没机会去做了,而有东西已经没有了争取的意义。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世界的表象也因人而异。过去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我们拥有什么,也常常为失去的东西懊恼,对于自我这个层面反倒是从没有好好思考过。
我终于知道过去这一路的疲惫,不过是自己强加于自己,却还常常会拿他人当借口。觉得家人给的支持不够,同事的工作配合不好,领导不体谅自己。觉得付出的太多收获的太少,大多时候都是向外看,如果多向内看收获也就不一样了,因为当你不断的成长,那么配不起你的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断舍离那么火,也许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物质空前充沛而精神贫乏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空前泛滥而智慧极度稀缺的时代,是一个个性极尽张扬而内心孤独迷茫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而信仰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被淹没在人海,不过是因为弄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