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快与慢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迈入了2020年,落款写日期时,我还老是写成2019年。时间是世上最无情也是最公正的,它丝毫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去。
现如今,我的儿子已经四年级了,明年就该和我一样高了,我的女儿也四岁了,小嘴无比的甜。
儿子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在我面前“肆无忌惮”的撒娇,而我却在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中不停的感叹,时间怎么可以过的这么快?!
每天夜晚,我忙于辅导孩子学习、做家务和陪伴女儿,待到孩子们都睡去之后,在万物俱静的夜晚,我长舒一口气,忙碌的一天也落下了帷幕。
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我终于可以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了——看看书,写写文,听听课,画画画儿……只有在这样的“慢时光”里,才感觉时光是属于我自己的。
白日的快节奏和夜晚的慢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禁感叹,何时开始,生活变得如此之“快”了?
二十年前,谁能想到现在的样子?不论你想和谁联系,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不论你想买什么东西,都可以不用带钱只需一部手机,或者足不出户,东西就送到家门口了;不论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课程,孩子们都可以在家上培训班了………
一切都变得如此高效便捷,就连小孩子都有了电话手表,可以和微信一样加好友,建群,发红包………网络中的电子产品真的是可以满足大人和孩子的所有需要。
然而,现在的“快”也让我们特别的“忙”,每天忙碌的工作,忙碌的生活,忙碌的学习,不停的切换场景,切换交通工具,身心一刻都不得闲,眼睛还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微信群中。
掐指一算,我手机里关于儿子的群有六个,关于女儿的群有两个,自己的群就更多了,有同学群、同事群、同城群,宝妈群,写作群,打卡群,读书群,绘画群……各种信息每天铺天盖席卷而来,抖音,快手,淘宝,电视剧也将人们重重包围,如果不懂得断舍离,还真有在信息海洋中翻船的危险呢!
我突然察觉,到底是我使唤手机,还是手机使唤我啊?
《人类简史》中提出农业革命这场“骗局”的最大操纵者不是人类,而是小麦,小麦是绝对的胜利者,驯化并操纵了智人。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又被电子产品操纵了?
我陷入沉思,回顾自己的这几十年,在经历了悲欢离合的人生洗礼和时代变换的快慢节奏之后,得到了心智和年龄的增长,在夜深人静时,曾几何时的那份“慢时光”,在月光下悄然涌上心头。
2.倾听全世界
那是一个没有手机,不被wifi所包围的年代。
1991年,我在家里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刑警803》广播剧,取材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侦查破案故事。我天性胆小,所以没有继续听下去,也只大概记得成了家喻户晓的刑警形象的主角刘刚。
之后,我发现有一种节目同样可以满足我爱听故事的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电台固定播出的评书。
我听得最多的是单田芳老师讲的评书,《童林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一代功臣张学良》等作品我听了不下两遍,还有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杨家将》,田连元的《水浒传》。
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在老一辈艺术家口中被演绎的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后来,我还收听了许多相声作品,包括马三立、侯宝林、师胜杰、马季、姜昆,牛群……有些台词我当时都倒背如流。这些评书和相声艺术家就是我的历史和艺术启蒙老师。
九十年代,电台里也经常在周末的时候播放世界经典电影的录音剪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乱世佳人》、《简爱》和《魂断蓝桥》等好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原声给了我充分的遐想空间,也把我领进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那时我每晚边写作业边听广播,整点的时候会播放全球新闻播报,所以当时对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名字如数家珍。
上学期间,我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守在收音机前听我喜欢的音乐节目。
早年间,人们听歌的途径很少,主要是在广播节目中收听,购买磁带和CD的人在当时就是很小资的了。
电台中播放的有各种音乐排行榜,情到浓时我还会拿笔记录下来,也会写几句歌词,本子上写满了女孩的“小心思”,还有一些可爱的贴画。
于是收音机又成了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比如老狼、王静雯(王菲当时的艺名)、李宗盛、林忆莲、张信哲,他们的歌陪伴我走过初中生活,到了2000年,无印良品、锦绣二重唱、周蕙、周杰伦、梁静茹、蔡依林、陈奕迅都是我从收音机里一听到就从此喜欢上的歌手。
我很庆幸可以听到这些节目,也非常感谢我爸妈,因为当初是因为他们为了保护我的视力而控制我看电视,我才“投身”另一个听觉世界的。他们肯定也没有想到——当初家里那台老旧的收音机,竟然成了我探索世界奥妙的钥匙。
一部老旧的收音机,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我因它与评书、相声、新闻、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且拥有了终身的爱好。
3. 旧貌换新颜
1997年,我家里装上了固定电话,人们的通讯工具名单中又添加了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实现了在家中和亲朋好友即时通信。
当时正值初中的我,放学后迫不及待的一溜烟儿跑回家,兴奋的和刚刚分开的同学煲电话粥。
当时还有拨号点歌台服务,在那个月里,我控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拨打了几通点歌电话,导致电话费直线上升,还骗我爸说是因为电话没挂好。
至今我还记得跨世纪的那天,也就是2000年1月1日,我在电视里看到世界各地欢庆新世纪到来的烟火,内心心潮澎湃。
电台里滚动播放朴树的《我去2000年》、林志炫的《单身情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还有陈奕迅的《K歌之王》。
2001年我上大学了,学校管理很严格,每天劳动、训练、学习,很忙碌,换了个城市,换了种环境,晚上熄灯后也不方便听广播了,于是我决定把从家里带来的小收音机寄回家。
那时邮寄东西都是去邮局,还是平邮,特别慢,跨越半个中国的包裹至少半个月才能寄到。
半个月后我爸接到了邮局的电话,说怀疑包裹里有危险品,要他本人去拆。我爸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跑到邮局一看,从包裹里发出滋滋的声音。工作人员满脸狐疑地说:“不会有炸弹吧?”打开包裹一看,是一个半途中被触发的收音机。
是的,那年是2001年,美国刚刚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
那时,我们若有急事了,就排长队去打校园里的IC卡电话。由于东北的冬天太冷,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不得不边打边跳边蹦,用动能换取零星的热能。
记得在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 ,我正在忙着准备期末考试,把给家里每周一次的固定通话忘了。
后来我母亲紧张得给队里打电话 ,她担心我是不是得了非典被隔离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忘记过给家里打电话这件事。
由于在学校打电话和上网都不方便,所以我在学校的那几年和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写信,那个时候,我一共写了上百封信。
每周至少写两封信,有给家人的,也有给同学和笔友的。每一封信都像一只信鸽,载着我新鲜的故事,彼时的心情,飞向远方,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往往是:我写信时,心情正遭遇低谷,在信里向朋友倾诉,而收到信时,已经是半个月后,我已经活蹦乱跳了。
在书信往来中,我和我的初中男同桌渐渐达成默契,无话不谈,大学时光里,每周一封信成了我们彼此的期盼。我们写“阳春白雪”,也写“下里巴人”,有时会兴致盎然的抄段诗,有时也会随性的把林夕、方文山的歌词写进去,有时夹一片校园的落叶,伴随着期盼一同寄出去。
互通了快两年的书信以后,我和他各自拥有了手机,学生党心疼话费,于是也常用短信诉说衷肠。当我们决定在一起的时候,那是2003年年末。后来我和他约定,边写信边写日记,见面时交换日记。
寒暑假时,我们各自捧着对方的日记,像读一本久违的书。我们也常用QQ聊天,现在回想起来,我耳边又响起了OICQ那滴滴滴滴和中年大叔的咳嗽声。
恋爱中的人,电话是免不了一天打几通的。
那个时候的手机只能干两件事——发短信和打电话。当时的爆款是摩托罗拉翻盖手机,人们常常调侃说:摩托只能骡拉。
那个时候,常伴人们手边的,还不是手机,会是一张报纸,一本书或是一个本子,一看就是半天,一写就是半晌。
2008年结婚之后,家里装上了宽带,每晚我都上网,看新闻、写博客、听音乐,赏电影。看着看着突然蹦出来一个淘宝链接,写着写着突然被推送几条八卦新闻……
渐渐的,手机成了每个人的标配,人们走路吃饭都在看手机,手机屏幕越来越大,而面对面的沟通却越来越少。
有了孩子之后,每天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洗洗涮涮,忙忙碌碌……时间久了,我们像是在以前的书信和电话里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似的,每天说不出那么多感想了,没有那么多的交流了。
我曾经为此感到失落,为什么我们不像以前那么契合同步了?为什么他不能再为我写下一段感人的文字了?
上天很“照顾”我,并没有给我太多纠结内耗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包括亲人重病、几位至亲离世、二胎出生却没人带……
岁月不曾饶过谁,而我们最终也没有辜负岁月。我和爱人携手同行,并肩作战,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和考验。
我曾经幻想拥有精雕细琢的人生,在我经历和失去了很多之后,我终于明白,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悦纳人生是一种境界。
4.心中常驻一亩田
那年那事那信,我一直珍藏着,手机短信我也抄写在了本子上。我想尽力留下一些岁月的痕迹,等到老了再翻开来看,必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回想过去那份泛黄的记忆,那份心境,我不禁想到木心先生的诗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后来这首《从前慢》被谱成了曲,也成了我手机中单曲循环最多的一首。
现代之快,卓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高效。我们想买的东西,想吃的美食,想学的知识,想了解的世界,……全都唾手可得,花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我感谢这个时代。
那些渐行渐远的“慢”时光,或是回忆,或是情怀,或是感动……都将永远的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慢下来,可以用心思考。
静下来,方可聆听内心。
在生活的快速和忙碌中,我仍需给自己留一点时间,耕一亩梦田,去享受一段美妙的“慢”时光——或读书,或书写,或赏乐……都将滋润我的心田,灌溉我的生命。
心中常驻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