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球到半夜,拿起手机一看,朋友圈被突然出现的广告刷屏。VIVO、宝马、可乐出现在朋友圈,吓得我一跳:和土豪做朋友的梦想竟然实现了。
一个圈友评论说:“几个闺蜜正在热烈地讨论化妆品哪个好,哥们几个正在热议今晚上哪凑饭局。忽然横插进来一陌生人,大声问:‘朋友,你听说过安利吗?’”
看到这个类比,本人没来由地想起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官员正坐在私密包厢里吃娃娃鱼,忽然有个陌生人进来,说:“我是记者。”
这个现实中的故事自然不会有欢乐的下场。但广告刷频造成的舆论场,却呈现复杂而多元化的局面,宝马的文案带着不好意思的腔调,打了一张公益牌,宣称每卖一台车捐10000元。这一点就不如VIVO直接亮产品那么爽快。实际上,管你脱不脱裤子,刷屏的喧嚣声中,互联网的娱乐感解构了广告,大家不严肃看待这事,觉得这事好玩,那几个花了大钱的主儿自然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当娱乐潮过去后,会怎样呢?微信的几亿用户喝饱了鸡汤,看罢了养生文,转发“不转死全家”文后,突然发现出现了一串串的广告,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朋友圈还是圈朋友?
微信朋友圈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封闭性,并非开放的平台,大家在里面吆五喝六,始终只有圈子里的人看见。忽然有一天,一条条广告出现在所有人的朋友圈里,这算什么呢?好比天忽然裂开了一道缝,几道身影从天而降,凌空而立:“老夫宝马真人是也。”“老身乃VIVO师太是也!”
朋友圈的封闭性被腾讯自己一手打破,这种横插一杠的感觉会让很多人不爽。谁愿意吃饭刷微信时忽然看到“护舒宝,贴心的选择”呢?
朋友们,微信后面还有一大队老板们在排队呐,据说投广告的门槛是500万,投入超过1000万,推送到每个用户的朋友圈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也就是说,当有一天你和宝马做朋友时,我只能和一瓶可乐或者护舒宝当朋友。广告会真真切切地区分土豪和屌丝,一个简简单单的朋友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此。
话说回来,朋友圈的封闭性被打破,咱又不是马化腾,自然没办法。不过,除了投放硬广,腾讯能不能干点好事,把一些影响力大的公益项目投放在朋友圈众筹呢?微信支付都开通了,干嘛不做点善事?
另外,今天正好看到一篇微信文章,拿来分享下。文章名字叫做《2015,远离微信》。作者认为,微信用户之间开始相互讨厌了。为什么呢?他列举4点:1、你的同事同行都来了;2、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3、做生意的也来了;4、没用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了。
实际上,本人认为,这4点是交叉的。比如你七大姑八大姨整天在朋友圈里发垃圾信息,还卖东西给你,你碍于情面帮他们卖东西,卖给你的同事与同行,你自己又成了做生意的。同事、同行还要发垃圾信息,你还要点赞……
作者认为:“当一个社交网络攫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时,它会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都在遵循着社交网络这种发展规律。“聪明的运营方总是引导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社区氛围在长时间内保持和谐,而愚蠢的运营方不适时引导反而不断地恶心用户,更是加剧了上述反作用力,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微信呢?你觉得它让你越来越恶心了吗?2015年,你会不会离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