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有兴趣,那教学的好办法可以慢慢想慢慢积累;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无论教师想出多少好点子设计的多精巧都是白扯。
如果说教学有道的话,那某一个题,某一个知识点如何讲是小道,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互相倾听互相学习才是大道。
1.最笨的教师将自己视做知识讲解员(如同博物馆的讲解员)。这是否是一个教师成长必经的一环?最初的教师是否要在不断言说中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并完成对教材体系的构建?有一轮就够了。后面两轮不知如何备课好其实正如在东博时的情况一样,我已不满意于过去,但又找不到出路,那是一段瓶颈期,高原期,也是一段黑暗,彷徨的时期。最后能走出,靠的其实仍是持续不断的阅读,思考,2018年暑假在大学路小学滨河校区听到贲友林的讲座,回来又买了他的书来读,一条可行的道路忽然就浮现在眼前。
常态课必须从一鸟独唱走向百鸟争鸣,在交流中学习,反思,修正,乃至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爱上思考,爱上学习,这才是一个班级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班级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教师是否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班级培养出一种乐思善思爱分享交流的氛围,这种因素才决定着班级最后到达的高度。
2.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正是“兵教兵”的基础,教师只需组织好利用好这资源即可。
3.当学生们偏离方向或争执不下或或没达到目标时,需要教师出手,但不是和盘托出,而是需要引导提示。
总之只要是学生能互相教的事情,教师绝不做。能组织兵教兵的老师是厉害的老师。
为师者,自己亲自教会学生为下,组织学生教会学生为上。多么痛的领悟!从认为听讲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从迷恋自己的讲走出是多么的困难啊,面对沉默的课堂,教师是很容易知道一言堂有问题的,可路在何方呢?要让“兵教兵”首先需要教师不迷信自己,而要信任学生。
包办代替,亲力亲为的教师多么累啊,他要记住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甚至预设好每一句台词,设计好每一个练习,这位紧张的主角是无法从容的,也看不到学生的精彩表现,体会不到共同攀登高峰的快乐,更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大,对工作的倦怠再加上体力精力的下降,迷信自己迷信讲的驴拉磨式教法不可持续。
从贲友林的书中,从俞正强的教学视频中,我看到了对话的可能性,看到了对话的价值,看到了“兵教兵”这种互学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内心深处从“讲师”向组织者,引导者的转变,这次不是活在词语中,而是从内心开始接受了。无论将来成绩如何,我对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期待。
一点思考: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课上要处理好的是教学目标(底线)与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关系,而这必然与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非最近发展区,这是这部分学生上课的的学习起点,显然,孩子们的学习起点不可能相同)有关,这是南明教育数学的课前挑战单和贲友林的课前研习单的意义所在。
一期目标:坚持预习,让学生在课上有准备地学;体会组织引导的策略和方法并总结成文;欣赏学生的精彩,享受对话课堂的乐趣。
二期目标:研究并实施课前挑战单。
三期目标:形成良性教育学循环。
更明确的方向见《我眼中教师的三重境界》
2018.9新学期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