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当我还热衷于阅读一些心灵鸡汤时,曾看到过一个故事。
说是故事,其实不过是一个片段罢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经营着一家书店的中年先生,这位店主在年轻时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常常会在书店偷书。虽说是“常常”,却一直没有被发现,而他在心惊胆战偷书之余心中竟微微有点自得。后来条件好了,他不必再偷书了,甚至还开了一家自己的书店。有一天,在店中闲坐的他,忽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做着他当年也一样做过的事……
后面是如何发展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文章最后说道,生活中我们总需要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而镜子处处都有,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
后来我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对比,试图看清镜子中的自己。可就像其他很多看起来简单无比的事一样,尝试过后才会发现要做好其实很难。
镜子处处都有倒也不假,只是这些镜子往往并不是标准的平面镜。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奇形怪状的哈哈镜到处都是,要在各式各样奇怪的虚像中找到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真正的自己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就算运气好碰到了一面平面镜也无法保证能够看清自己,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自己往往与真正的自己并不一样,在众多哈哈镜中偶尔出现的真相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被抛弃也再正常不过。
这样便有了困扰,在无尽的幻象中找不到期望或者看到了期望却又不敢肯定是不是真实。
所以我想,大概换一个方法会更好吧!不将世界看做镜子,而是当做窗口,透过窗户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而真正的自己,就在自己期望与别人的眼中变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