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13
第一天
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非由经验而来,非外在习得而来。
智慧怎么能生发?定,如如不动。不受外物影响,本自清静。
定,靠戒。心戒,一切戒。如何戒?格物致知。学佛多年依然一地鸡毛,何也?没从心上入手。
无善无恶,是为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无对立,无评制。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你知行合一,发现慢慢都变了,因为你道行天下了。
要生慧,就从知行合一上来。从心上求,勿向外求。怎么把家经营好?怎么学业搞好?想寻找好伴侣在哪?心会告诉你。
2.心即理是根,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是树干,吾性自足是果。
不格物致知,做不到知行合一
3.圣人之道
十六字真传,据今已4000-5000年。
人心惟危:人心贪痴嗔慢疑,将人带入危险。
道心:良知、佛性,
人心得其正是道心,道心失其正即人心,是一个心。
自然万物都是道运行的,它非常精准,不会冤枉任何人。天网恢恢,隐晦而不疏漏。
德越厚,越接近上德。
善,就是不动心
好人有好报,这个好是道心,非人心。
允,允许、诚意;执,持、做到;厥,中就是道。
善恶是两端,是不中。
中庸,中为不动心,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
一以贯之,惟精惟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恕,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知行合一。
反对言必信行必果,忼忼然,小人哉。
《论语.鱼与熊掌》道,比生命都重要。
袁了凡将自己的普普通通的命,通过积善之方、改过之法,全面改命,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心的妙用。
良知四心。各一典故。
你做事时内心是和平的,就是对的;
若不和平,不舒服,就不是你的最佳利益。
良知不是学出来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与知识无关。
佛者,觉也。我们每天是不觉
圣人之学,心学也,以求其放心而己。
行有不怯于心,则浩然正气充满自己,光芒四射;行怯于心,则行有不得。
二、心即理也
知识不等于智慧。如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但良知光明。
事无巨细,良知都会提醒你。
什么是良知?你时刻感到清静、平和。任何事都不干扰。
良知就是道,生一切,没有对立。
心情放松、好一些,良知光明一些。
听课+功课。
游戏程序设计好,一切细节都已安排好。把道当作精密的设计看。
你在哪儿有情绪,就是良知要提醒你的地方,要与你沟通和解决的地方。
良知就是心,三千大千世界皆由一心变现。
修身怎么修?非吹拉弹唱,在正心,将人心正为道心。不自欺?
格物致知关键在诚意。坦诚面对自己内心,允许自己伤心、生气。
只是觉察情绪。是否有各种心不顺。
此时一定要正心,否则外境一定会出现问题。
爱国是学的吗?孝顺是教的吗?不是,关键在良知。
常人不孝顺,是因为……开始找各种理由(父亲在小时对我不好、偏心等等)舜的榜样,发自良知,无条件至孝。父亲待我不好为一事,有此事是因为心有种子,有此因缘。随缘消旧业,不再生新情绪。
良知光明,爱国是无条件的,孝敬是无条件的。做公务员、工作都很自然、磊落、决策妥当、知行合一。否则只是把活干了,但非常生硬、伤人。
开智慧,学习圣贤之道,多听课。
去人欲存天理。在事上练,在情绪上练。情诸越大,人欲越
在每天繁杂工作中,根据感觉、良知。根本无须安排行事历,完全听良知的。良知无所不能。
应酬交际时,问自己是否平和。不平和,当下格物,之后可能很快自在、该怎么应对就应对。前提是要致良知。
良知即是道。
良知如太阳,一直在散发光明。人欲如乌云雾霾。听课+在事上练,事事物物皆可炼心,格物致知,去除雾霾,阳光自然照耀。
三、格物致知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恭敬之心,理也。
如让坐,是天理在此人事上外显的礼节,内有恭敬之心,外有礼节。
文是礼之显:在天理显化处学习
礼是文之隐:天理在各显化现象中隐含。
别人对我爱搭不理,对其更恭敬;
没达到自已目标,反过来观照自已的内心、感觉、良知。
心外无物,都是心有了问题。
这才是终极办法。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致知,不是学知识。要知行合一地去学。
人生要过得好,要格物、知行合一
四、问题
真相是女儿与你有这个约定。事不正,需格物。从道上解决,心外无事。
正心,由有情绪变到没情绪。(例,王阳明接到辱骂他的信,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