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明】王阳明 费勇译
1 序言
王阳明是谁?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明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去世,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做了什么?
王阳明考了三次才考中进士,之后在工部、刑部当公务员。
1506年上书皇帝,抨击当时的太监刘瑾,结果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到了龙场,他建立龙冈书院,讲心学,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发生于此。之后他在江西平寇,平定宁王叛乱,去广西解决匪患。
总之,就是兢兢业业的做公务员。
一桩趣事。说王阳明结婚的那天,准备行礼的时候,发现人不见了。原来他一个人到外面散步,遇到一个道士,聊起养生之说,把婚礼给忘了。
一桩逸事。传说他出生前,祖母做了一个梦,一个神仙踏着祥云送来一个婴儿。然后儿媳妇生下一个儿子,就是王阳明。他的祖父为了纪念这个梦,给他取名为王云,这孩子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一个和尚从门口经过看到王阳明感慨道“天机不可泄露”,于是他的祖父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守仁。
总结他的一生,一个关键词是,担当,退隐是容易的,但当官太难了。要保持尊严,恪守良知,还要保全性命,非常不容易。
王阳明的经验:
第一,坚守大原则。
第二,在小节上适当的妥协和退让。
第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讲学。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对我们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不是思辨性的,学术性的,更不是书斋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古代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是融哲学与生活为一体,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生活,哲学是生活方式。
金句:
“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如果说禅宗是放下,王阳明的心学是拿起,是担当。因为强调担当,所以又非常注重“事上练”,就是不逃避,在每件事情上去磨炼。有一个司法官员对王阳明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王阳明回答说:我并没有叫你辞了职,悬空去学习啊,你做司法的工作,就从司法这件事上去学习,也是格物啊,比如,询问案件的时间,不因为什么发怒或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喜恶或人情关系而有所偏重,等等。这讲的是我们其实可以在每一件事上学习,用现在的话说,工作就是修行。
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个本源,那个根本性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一以贯之”,无论做什么事,都贯穿着这个本源,就可以像王阳明那样同时做几件事却忙而不乱,而且都做得很好。因为一以贯之,无论做多少件事,其实都像王阳明反复说的,只是做一件事。
如果我们学习知行合一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过一种和自己内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生活,不再拧巴,不再分裂;我们就会养成“马上做”的习惯,不会感叹“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而是去真正践行一个道理,完成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懂得学习之道,不会到处去听课、去追逐新的知识,好像懂了很多,但到头来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我思故我在
王阳明不仅成就事业,而且成就人格。
✅为人处世的三个层次:
按部就班
成就事业
成就人格(可以影响他人,极具人格魅力)
✅两个误区:
误区①
成就过事业才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按部就班的人总是说一些大道理,聊人生感悟,是虚假的。
没有活出自我的人就没有自己的座右铭。
那些道理只不过是抄来的复印来的,是别人的复读机。不用每天记录金句,让自己在生活里折腾,活出自我!
误区②
成功人士挖的坑,不能认为只要可以成功任何手段都可以用!
✅正向生活行动营学习哲学、心理学、文学,但是青音老师反复说书不重要、文字不重要,哲学心理学文学也不重要,思考感受和行动最重要!
️王阳明认为哲学就是生活方式
✅干货没用,行动最重要,知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同王阳明、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是生活方式。
✅不要脱离亲情友情爱情,把老师当亲人,把同学当亲人。学习的目的不是成为老师,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为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人,不是为了其他人、导师、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