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九点,在动车站送妈妈和儿子回北方避暑,诺大的动车站,儿子跟我们飞吻、挥手告别。
三岁的小朋友的挥手很不一样,不是像久别的老友用力的挥,也不像影片中领导人似的缓慢的挥。
可能因为他不是特别清晰的知道离别的感受,
只是右手牵着奶奶的左手,向进站口走去,
同时扭着身子,向我挥手作别,
因为右手牵着奶奶,他只能用用左手挥,
远处的他身子半扭着对着我,但并没有回头,只是用左手在空中快速笨拙的挥舞。
本以为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别,心里不会起一丝波澜,而且这次是短短的两个月,
没想到看到儿子挥手那一刻,
还是要抬起头让自己不多的眼泪回流。
想想看,男人还真是懦弱,
从来都下意识让自己脆弱的一面隐藏起来。
送完孩子,我突然想到脑海中大部分送别诗。
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然意识到古人的诗句主要离别情景是送朋友,送知己,送恋人,送恩人,却很少有写给儿女的。李白写给王伦主要是王伦作为李白的金主爸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倒是金主爸爸给儿子送行,这个虽属玩笑。
但的却写给子女的诗为数不多,倒是有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算是写了离别子女的情感。
我猜想是不是古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一般妻儿都在身边,不轻易离别.
能离别妻儿的,也主要服兵役劳役的。其中高级将领多描写英勇报国,普通士兵百姓多半写不出流传的诗句吧。
想到之所以我也没有像古人那样着力用笔墨,也没有非常感伤。
我想主要是我们当代人遇到的离别,多半是可以预知归期离别,而不是像古人遇到的情境,多半是不能再见的"再见"。
2018.6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