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你一直浸泡在教育行业,了解那么多的育儿知识,你的孩子一定是很优秀吧?”我摇了摇头:“并没有!他们带给我的挑战相当多!”
这不是啪啪打脸吗?换作是以前的我,肯定不能这么坦诚地回答,孩子那么多“问题”,我更焦虑才是。
很多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我们必须谨言慎行。我曾经也很认可,甚至为了做一个心中完美的父母,工作外的时间几乎都是在陪伴孩子中度过的。
关注孩子的身体各项指标,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耽误了他的生长发育。学习儿童推拿和各种食疗方法,以便在他生病的时候少去医院,自行调理。
给孩子安排各种早教课程,户外活动,亲子旅行,为的就是开拓眼界,不输在起跑线上。
照理来说,我做了那么多,亲子关系一定很好,孩子也会按我期待的成为了“别人家”那个优秀的孩子。
但并没有!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还是会时不时地发烧、感冒、咳嗽,还是会挑食、长得瘦小。于是,身边的一些声音就出现了:“你照顾得不好!”“你应该给他煲汤水药膳……”“孩子瘦小,会很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的,你还是要赶紧想办法啊!”
而孩子也没有变得乖巧懂事优秀,该调皮捣蛋的,该拖拉磨蹭的,该顶撞冲突的,还是每天上演不停。
我也忍不住冲他发火,冲他吼叫,甚至动手打他。以前说不要变成那样的妈妈,现在一件不落地全做了。
为此我也焦虑不安,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怀疑自己所学的都成了一纸空文,然后在愧疚和后悔中再不断尝试,有时可能看到一些不同的惊喜,但有时还是一脸挫败地待在原地。
好几年前,我看到一个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的育儿理念“good enough mother”,后被国内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翻译成60分妈妈这个概念,深深触动了我。我花了好长时间,才真正理解了做一个“真实”的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
做完美的妈妈不仅做不到,而且没有必要。我们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也会有累了,乏了的时候,也会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有优点和缺点,展示自己的正常状态就好。
虽然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是孩子的引领者,但不代表父母就必须做到绝对正确,一丝不苟的,这样反而对亲子关系造成压力和紧张,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我们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和谐,是为了拥有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状态。
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既然都说是做正常状态的自己了,那为什么还需要学习那么多的育儿知识?我想,学习育儿知识,是为了让我们能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看待关系,看待自己吧。
我们很多话可以冲口而出,很多行为顺手拈来,是因为我们从小也是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内化了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我们学习是为了打破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去做调整,去建构一种新的方式,去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做一个成长中的父母。
当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不断发现,不断觉察,不断调整的时候,正是我们努力往前走的过程。我想终点如何不重要,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见自己,看见孩子,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努力,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