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1:具体为街道区域发展办对接发改局、商务局、住建局、规资局、劳动保障局等10多个区级部门,各部门数据散落存放于7位科室人员手里,而且数据未进行规范化地清洗、收集、存储和统计分析。同事们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常有交叉,因数据存在以上问题,工作效率待提升,工作深度待挖掘。(例如:本人参与过的项目—小微企业“两直”补助资金发放,涉及到企业名单的分类整理(归属、分类)、发放时的条件比对 。)
问题2:具体为上级部门对街道经济条线的考核任务主要分为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几个方面。目前,街道仅限于被动式地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任务清单,重心放在增量上,而对存量资源利用率较低。如果街道能够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数据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数据会告诉我们有哪些企业具备增长潜力,有哪些企业存在欠薪风险,有哪些企业存在经营异常等问题,通过数据分析,街道便能够有效地调查和深挖辖区内的企业资源,而不是被动等待。
问题3:具体为现有街道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渠道不统一,产生很多临时性、应急性的微信群或者钉钉群,沟通程度浅、沟通频率低,政企间交流仅限于政策转发、会议通知、任务布置等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许多需求掌握程度不够。街道现有的重心围绕在招商引资上,重点关注“增量”,然而“存量”企业的服务运营缺位。服务运营企业的能力我认为是需要逐渐培育的,把企业引进辖区,如果没有做到对企业的深度服务运营(例如说人才服务、政策推送、资金扶持等),那企业会“用脚投票”。而如何提升服务运营企业的能力?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我们的企业,刻画企业画像,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
2 建设思路
3 重点工作
(1)拆分经济条线年度考核细则,提炼对应统计指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要了解上级部门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街道进行年度考核的,拆解考核任务,提炼出重点的统计指标。例如,上级部门在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这一块的考核分数占比很高,而且重点放在制造业(尤其是数字经济)上。那么,相对应的,街道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数字经济产业。
(2)完善指标字典,搭建数据监控指标体系
企业可以分为“存量企业”和“增量企业”。
如何对存量企业做好政府服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存量企业是怎么样的。
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企业的画像,在企业画像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多维分析,从而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例如重点企业(规模型)、潜力型(增长型)、维持型(各方面较为平均)、风险型(欠薪风险、增长乏力、存在迁出的可能性)。
数据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萧山区“城市大脑”的数据资源中心,内含60个区级部门的数据;
二是区级各部门未在“城市大脑”中归集的数据;
三是杭州市“亲清在线”平台,内含相关惠企政策的具体条件、兑付情况;
四是街道内部的现有数据。
(3)打通双向互通联络机制,形成诉求处置闭环
将辖区内的企业按地理位置划分为13个网格,由相应的村(社区)工作人员、街道区域办工作人员、街道领导组成三级联络网格。
一是联合阿里工作人员,以钉钉APP为载体,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便民手机应用“政企通”,拟实现政府根据企业标签精准推送政策、企业根据诉求处理难度分级联络网格员。
二是形成诉求处理闭环(企业发起诉求——网格员接收诉求并作出判断——根据具体诉求派单到各部门——诉求处置结束,企业作出评价)。
三是诉求处理流转过程实时在“亲清”驾驶舱信息平台中透明化体现,以事件处理效率为衡量指标,倒逼各部门提升办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