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上网课的时间中,我们在《史记》里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谁呢?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人物则是吴起。
说起吴起,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使国家强大起来的变法,亦或是啮臂为盟,杀妻求将这样的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些都是吴起的“代表作”。吴起对于我来说,来说我最先想到的是他悲惨的结局。因为吴起的变法损失了贵族们的利益,于是贵族叛乱弄死了吴起,也差不多是吴起通过自己的变法间接杀死了自己,只不过并他不知情。
那么,吴起最终被杀的原因是什么呢?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认为,吴起的死是因为他对人民刻薄少恩。我认为的确如此,没了民心,当时任用他的皇帝又死了,他要是惹怒了贵族,被大臣们的反叛弄死,当然没人拦。
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要从吴起的性格方面来说。吴起想要成名,急于成名,为的是让自己的才能排上用场,为的是让自己赢得一片大好前途。比如杀妻求将,他是为了有带兵出征的机会。是,他的确有才能,但太急了可不行,不过这就是吴起,这也是不能改变的事情。
我认为,正是因为他急于成名,才会想要变法,并且他最重视的一点,军事。如果楚国的军事强大起来,让其他国家为之动摇,那吴起就是万众瞩目的那一颗星,名气高当然是一定的。吴起的确让国家的军事强大起来,也让其他诸侯国为之动摇,但是他太急了,想要坐上通往成功的直达车,而没有从基础——也就是民心的平定和贵族的信服开始,反而触碰到了贵族的利益,于是就落得个这么一个坏结局。
还有一个人物也使我记忆犹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而太子丹就是刺客列传中派遣荆轲刺秦的人,他与荆轲共同谋计刺杀秦王,不过最后刺杀还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太子丹的结局又如何呢?在刺杀失败以后,燕王为了给秦国赔罪,就杀死了太子丹,不过这也无济于事,燕国最后还是被秦灭了。
那么太子丹为什么会死?还不是因为他派遣荆轲刺秦的事儿失败了,那又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因为准备不充分。荆轲想等待他的朋友与其一起去刺杀,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个朋友可以给他的刺杀帮上忙,但是太子丹却等的不耐烦了,用“激将法”来催促荆轲快点离开。激将法是个好计策,只是太子丹没用对时间,刺杀的基础还没有准备充分,就让荆轲直接走了,而且太子丹给荆轲配的助手秦舞阳也没什么能耐,见到秦王就害怕了,引起了秦王的怀疑。准备工作做的太急促,从而没有顾及全面,没有打好刺杀的基础,这是刺杀失败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认为,吴起的变法,和太子丹的刺杀行动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字,“急”。吴起急于成名,急于让变法获得成效,而忽略了最基础的民心与贵族的信服。而太子丹则是急于完成刺杀,而导致他考虑不周。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当时的时代只有“急”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连名气都没有,那自我实现的机会就会非常稀少,如果不急于完成刺杀,那么国难就可能降临。因此“急”是必要的。但我认为,太子丹和吴起的“急”,是不顾及质量的,做事有高质量,还可以保证速度,这才是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基础还没有打扎实之前,就谈效率,实在是为时过早。况且现在与吴起,太子丹的时代是不同的,因此结果也是不同的。那么回归到我们自身,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在打好基础之前,最好慢慢来。比如说学习,不要着急而乱了方寸,冷静下来,慢慢来,会让成果变得更加优秀,也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只有一开始慢慢来,打好基础,才可以创造飞速提升的机会。
当然了,不只是学习,在做事时,也不要急。遇到困难时,越是着急,越可能会让希望消散,慢慢来,找回信心,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做事慢慢来,并不代表就没有效率。而效率的来源是紧张感,做事慢慢来和紧张感难道不可以并存吗?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慢慢来指的是勤奋的打好基础,不着急为的是追求质量,而紧张感则是驱动它的工具,有了过人的速度和高质量,那才是真正的高效率。但是就像吴起的变法,如果连基础都没有打好,怎能追求到高效率呢?
对人也是一样的,与人为友,要慢慢来,不要着急要和对方做这个做那个,慢慢来,直到看清楚对方是不是你想要的朋友。打好友情之桥的地基,在发生冲突时才不会让两人的关系全面崩坏。
但是这些都这不代表吴起所追求的名气,太子丹所追求的做事的速度在现在是没有用的,它还是相当重要。但是想要有名气,做事快速,靠的还是过硬的基础和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干什么,千万不要着急,不要一昧的追求速度,慢慢来,不要急,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结局才可能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