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生命之书吧,与《阿勒泰的角落》相比,那一本是开在阿勒泰草原的草和花,而这一本是在戈壁荒野中生长的坚韧不拔的地被植物。根系紧紧扒在大地上,竭尽全力不让自己被风雪所摧毁。是生命之歌也是哀歌,总是悲壮且又充满生机勃勃的。李娟说: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是的,希望是一切的动力,也是生命不得不忍受坚持的意义。
正如书腰所书的一句话:寒冷痛苦不堪,寒冷理所应当,寒冷可以忍受。忍受这个词,我从小看到大,也从小体验到大,从我的邻人、从市集上苍老的农人、从我的父母那里。他们忍受了命运所给予的一切,也忍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或惩罚,更是一辈子忍受土地所带来的辛苦,但希望是收获。收获让这一切都有了意义。
去年11月因耽误转场时间而带来的羊群被冻死,这样的画面看的人心碎,而身处其中的李娟所书写的文字,让人更能感同身受。极寒的恶劣天气之下,各种生命在荒野上的挣扎与努力。“求生”这个词我小时候也从母亲口中听到,“生活就是慢慢往前熬”,这样的熬同样适应于荒野的居麻一家。佝偻的身躯、驮重物弯下的腰身、疼痛的老寒腿、苍老的面孔,是很多农人与牧人的写照,而间隙的欢快喜悦、一点点的小幸福、一家人的亲密、对牛羊猫狗骆驼一切生命的关照,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生命之书。
读在冬窝子里和荒野上的各种生命体验,居麻一家,年轻的牧羊姑娘加玛、读书已经渐渐外化的扎达、邻居一家、梅花猫、熊猫狗、黑白牛与小牛、骆驼、羊甚至地鼠,这些生命是荒野的主人,即使身处荒野,即使只是二十来方的地窝子,哪怕常常灰尘簌簌的落下,但他们依然把生活过的有声有色,尽可能的仪式感与华丽装饰。
一年北疆旅行,恰好遇到转场,大批的羊群、骑马的牧人、跑前跑后的牧羊犬,驮着重物的骆驼,只是当时天气依然暖和。四月从无人区穿过,进入南疆的戈壁,经过一个定居点,但是居民不多。也看见那紧紧趴在戈壁缓坡上的地窝子,仍然树立这红色的大门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这些生命也远比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