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4月20日21:04,苏州网师园外的小巷。初春,微凉,我带娃夜游网师园结束,走出园林大门,看到小巷里明亮的路灯下有一位卖水果的老爷爷,走近一看,老爷爷正借着灯光读书。
我走上前去问爷爷看的是什么书?他翻出书的封面——《水浒传》。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破损、内页发黄,就像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我清楚记得那一刻,自己的心像被什么触碰了一下,掀起了许多思潮。回家的路上,我和娃聊了很多,关于这位爷爷、关于阅读。
我和孩子说:“阅读,真的很好。一定要多阅读,它真的会慢慢影响你的一切。”阅读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很大。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想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提醒自己,阅读无止境。
从小,我就梦想自己能够拥有很多书。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家里买过最多的是优秀作文集、散文集。上师范时看的最多的是《读者》和画册。最喜欢看《读者》中的“言论”,喜欢看那些简短有哲理的句子,我还会将喜欢的名画从杂志中拆解下来收藏。
回顾整个青少年时期,我看的书真的很少。
《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关阅读方法的经典
工作后我开始胡乱看书,但是面对各种或厚或薄的书,还是不懂得如何去读。这时候我遇到了对自己阅读影响较大的第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完后,我的强烈感觉是:如果早一点就能读到这本书,那该有多好!
“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你看出书籍“骨架”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其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分析阅读。其实就是边读边思考,分析这本书是哪一类书,判断作者的主旨,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还需要思考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
阅读者,还要能够公正地评断一本书。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能够与作者“辩论”。也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这一点是我最容易忽视的,因为毕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刚开始总是很难去判断。这个道理,便是孟子早就提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但是,对于初步接触阅读方法类书籍的人来说,可能会由于理论性较强而感到枯燥。
《私人阅读史》——按图索骥
牛顿说过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我不知道该去看什么书时,我想到可以去看看那些学者文人都看了什么书。于是就读了《私人阅读史》,这本书就是找一些现代的专家学者,每人推荐30本左右的书,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总结。
在推荐书目中,大多数人选择了“公共阅读”方面的图书,也有少数选择了专业阅读文献。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过去30年(1978--2008)有多少书是值得读或影响过那些作者的。我当时对比了一下各个学者的书单,并找出他们推荐频率最高的书,例如:
黄仁宇著的《万历十五年》,顾准著的《顾准文集》,乔治•奥威尔著的《一九八四》,陆健东著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傅雷著的《傅雷家书》,米兰.昆德拉著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马尔克斯著的《百年孤独》,李泽厚著的《美的历程》等。
我发现,这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学者,推荐的书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后我就按图索骥,找来这些推荐频率高、自己又感兴趣的书来看。
就这样,由一本书到很多本书,或者由一位作者的一本书到他的其他著作,我算是开启了自己的业余阅读生涯。
《毛姆读书随笔》——客观风趣我喜欢
有一类书,我看的很少,那就是小说,那些被称为世界名著的小说。因为当年自己有个幼稚的想法:这些小说就像电视剧一样都是纯属虚构,不值得我花时间去琢磨。呃,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限,无法体会名著的好。
直到遇见这本《毛姆读书随笔》,他颠覆了我对阅读的一贯看法,也帮助我走进了许多文学名家以及他们的著作。
毛姆用心啃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后得出结论:做人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因此,毛姆对读书的看法很明确,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如果书没有趣,那就不要去读它。
啊哈,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就被教育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的人来说,看他讲“读书是享受”的观点还真是耳目一新。当然这是指业余“读闲书”,而不是指应对考试那类。
毛姆是小说家,也是阅读的行家,我感觉他在谈论大师的作品时很客观,尽管这些大师名声很大,但是他直抒己见,不讳言名著中存在的缺陷。读起来,就像一位渊博的大叔在你对面侃侃而谈,介绍那些大文豪以及他们的作品。
毛姆在书中还会时不时八卦一下(他居然很八卦),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要么吃喝玩乐,要么粗俗愚蠢,都是有不足的人,但这些都无损他们的伟大。
《毛姆读书随笔》其实就是毛姆给大家开的一份大书单,让我感觉轻松、专业又有趣。在这份有趣的书单里,全是我们熟悉的世界名著。毛姆告诉我,不要指望从小说里得到知识,知识只能来自于艰苦的学习,但你可以从小说里获得其他。
毛姆还告诉我,世界上有一些书,你不读,是要后悔的。我被他说服了,买回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名著来欢快地啃。
《高效能阅读》——助你轻松有效去阅读
如果说《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关于读书方法的系统化教材,那么,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就是一份更细致、贴心的读书技能宝典。说是读书技巧,其实这些技巧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中各种需要阅读的领域。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碎片化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为我所用。
如果想要学习阅读方法,但又不太接受纯理论,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原尻淳一教授阅读了百余册阅读方法的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写出了这本《高效能阅读》。他在书中根据读书的四个不同成长阶段,给出了89条读书技巧,贴合生活,设计独特,体现了他的阅读智慧和生活哲学。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写过一篇分享:这些方法助你走出低效阅读 - 简书
关于阅读的书我还看过:
日本的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不仅分析了阅读时做笔记的重要性,更联系实际提出了做笔记的方法。具体可见我之前的这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烂笔头”怎样胜过“好记性” - 简书
这本美国威尔.施瓦贝尔写的《为生命而阅读》共有26篇阅读故事,放在第一位的居然是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可见这位美国作家是林先生的忠粉。
他意识到林语堂先生的闲话背后隐藏着深厚内涵和对野心抱负彻底的摈弃,而这恰恰是我们文化中所宣扬的。施瓦贝尔还在书中告诉我,阅读可以改变生活,读书是最好的学习和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方法。
回到本文开头时我遇见的那位爷爷,在我问完他看什么书后,我说:爷爷,我真佩服你,向你学习。爷爷笑着说:“佩服啥,读书没用哟。”
读书无用,读书有用,似乎都可以成立。虽然这位在夜晚还在路边卖水果的爷爷生活不一定富有,但是我相信,能够打开一本书来阅读的人,至少在他的精神世界是不会贫乏的。
我是一个问题比较多的人,所以才会想去读书,很多时候,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才会想去找相应的书来看,希望在书中寻找答案。
生而有涯,但阅读(知识)无涯。阅读,让我感到自己很无知。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别人的文字和生命找到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