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个天塌下来也能当被子盖的朋友最近变得很焦虑。焦虑的原因是,他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
上学,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这有什么好焦虑的?看起来有杞人忧天自找烦恼的嫌疑。
但是看到他一脸的憔悴,好像是真的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他说最近他很怕听到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
龟兔赛跑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是一个教育人们要坚持持之以恒的道理,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个故事同样揭露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龟兔跑步的优劣迥异,决定了它们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尽管人还未出生,父母的知识涵养与经济基础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起跑线”不同。孩子无法选择什么样的家庭出生,父母囿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给孩子一个更优秀的起点。这种不平等的人生起点,增加了父母对孩子的愧疚,以及对孩子走出家庭困境的人生期望值。
愧疚与期望,让很多家长变得失去理智。常常以“我也是为你好”无法辩驳的理由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压给孩子,但孩子作为行为个体,并不常常都按着父母的要求不偏不倚地执行。孩子的违背,让家长充满挫败感和失望。很多时候的恨铁不成钢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却不希望孩子是他们人生的延续。一些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跟他们有个人生的断裂,希望孩子能过得比自己更好,而不是走自己的辛辛苦苦走过的老路。
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会让家长对孩子人生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论,至少很多人证明了它的可信性,在不确定性的将来,这是唯一一条能看见并且能抓住爬上山顶的绳索。家长只能孤注一掷,将所有的宝都压着教育上。
在看不到其他改变命运的道路时,教育这条路理所当然地成为一条捷径,尽管这条路上早已经人满为患,人与人的竞争也早已经遵从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不确定性,而教育正是不确定性的事情之一。划好片区的学校好不好,老师是不是尽责,孩子学校生活是不是能适应,孩子的教育是不是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一连串的问题,都会让家长感到焦虑。为了能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在不计其数的培训机构和种类繁多的名目上,帮孩子报各种的培训班。跳舞、绘画、作文、书法、钢琴等等。结果昂贵的学费花出去了,时间也花出去了,几年后,孩子也许会跟你说,没有一个他喜欢的。而他喜欢的也许是你竭力不让他玩的橡皮泥。尽管他能捏出各种充满想象力不可思议的东西。可是,玩橡皮泥到底能不能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没有人知道。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家长选择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正确的。对教育选择正确与否的不确定性,成为家长背上的刺。
如果把70、80、90后的家长跟50、60后的家长进行比较,会发现,70后之后的家长在教育上比60后之前的家长更焦虑。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啼笑皆非的。因为60后之前的家长还不够格去焦虑。毕竟教育的焦虑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比如富足而不用担心一日三餐,再比如信息资讯的发达,以及对教育观念的转变等。
不同的时代,人们操心的事情大不相同。在战争年代,大家操心的是生存的问题,饥荒年代,操心的是温饱问题。当人处在为了基本的生存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其他诸如教育等问题,是不够提到日程上来的。只有当物质足够充裕,没有生存之虞,教育等问题才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二战后的美国,由于免于物质的匮乏和死亡的恐惧,开始走向生活富裕的社会阶段。《重病之王:癌症传》中说:在人们焦虑的排行榜上,“疾病”已经落在了“养育子女”和“财务问题”之后,排在第三名。事实上,“养育子女”成为当时一项前所未有的举国事业。《魔鬼经济学》对此不无讥讽:“‘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已经从一门艺术转变成一门科学。”
也因为现在信息资讯的发达,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80后等一批新进的学生家长看起来更像一个激进分子。在教育上,对他们父辈的教育大多不抱好感,更加不会认同。很多家长跟父辈的矛盾产生,其原因就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所以要把孩子的教育权揽在手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父辈把对待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热忱,其动力就在于不让历史重演。
由于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转嫁到了家长身上,面对孩子不可逆的人生道路,家长会感到责任重大。而焦虑将此起彼伏,旧的焦虑消失了,新的焦虑马上就会扑上来。
焦虑的产生,是教育的意识形态决定的。越多的焦虑感,越会让人把更多精力投入进去;越投入,反而会越感到焦虑。这是个恶性循环。
而在孩子的整个学生时期,幼儿园、小学似乎是家长最为焦虑的时候(当然还有中考、高考,但这只是具体的,并不是宏观的教育)。因为这时候,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为人处世,在幼儿时期就可管中窥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詹姆斯·赫尔曼在《因人而异的教育回报估计》一书中就曾对孩子各个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过研究,书中提出:在0到3岁,你投资1块钱,有18块钱的回报;3到4岁,投资1块钱,有7块钱的回报;小学是3块钱;大学是1块钱的回报;成人是负的。
因为这个时期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加上孩子无法保护照顾自己的特性,家长会付出比其他时期更多的精力。
这种精力的付出,幼升小的家长更有体会。由于教育开始走向学校与家长的任务划分,很大一部分曾经由学校承担的责任开始转嫁到家长。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在履行对学生监督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对学生家长进行监督,以确保转移到家长的那部分责任能被家长认真履行。
学校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有些地方实行家长签名制,学生带回家的作业,指导完后,家长要签名。这方便老师事后追究家长责任。还有比如发群信息,将每天需要家长指导监督的作业通过微信群发给家长,以及对一些失职的家长进行通报批评。
这种孩子做错事,殃及家长的责任制,让家长在对待作业上,比孩子还要认真重视。为了避免在每日的通报批评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家长总会花更多的精力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重了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时的焦虑感。
说到孩子作业问题,之前激烈讨论的减负问题已经销声匿迹,不再有人提及。其实早在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下发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第四条就小学生是不是应该留家庭作业进行了说明:“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减负已经名存实亡,家长在这种风气浪潮下,只能跳进浪里,努力博得孩子的鱼跃龙门。
小学教育的责任分配,越来越细致化。除了孩子在校外学习上的指导监督之外,还有校内的其他事项也有所涉及。有个朋友,小孩今年上了小学一年级。前不久,小孩班上成立了一个家长委员会,力邀她参加。这个家长委员会一共由七名家长和两个老师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班级物品的采购、有教育意义活动的策划筹备等。最近,这个家长委员会已经在运转了。正在筹备奖励给孩子们的小红星、出第一期的黑板报,以及做好过几天去教室大扫除的准备。
据朋友说,为了买小红星,她们已经讨论了一晚上。
由此可见,家长已经加入到孩子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有网友在网上抱怨,发出“什么都交给家长来做,要老师干什么”的愤怒。似乎,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孩子,就没做别的事了。这当然是个伪命题。但是网友的抱怨也真的反映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这是个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掌握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又对学校将责任分配自己而感到气愤。
“如果不是工作那么忙,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还是很乐意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的。”
也许这句话更说出了家长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