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读后感
“生活教育”第一次的发现,是民国七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演讲。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国民八年是生活教育思想上的萌芽。民国十五年,有五六个下了决心,丢掉了传统教育下乡去。民国十六年三月十五在南京的一角,才出现生活教育的具体机构—晓庄师范,也就是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开始的一天。一九四六年八月二日上海《文汇报》辉子的报道《永远留在人间的声音—陶先生讲生活教育创造史》,自此《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正式问世。今日拜读,颇有感触。
陶行知先生一百多年前就号召普及教育的小先锋,培养老百姓做主人,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普及民主教育,运用生活教育的力量,创造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
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观点。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学化”的观念。杜威认为,旧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不仅破坏了儿童生活和经验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儿童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而流于片面,而且容易使儿童缺乏社会精神。因此,他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观点,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把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颠倒了一下,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生活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就是受好的教育…”生活教育教育的创立与成长分为四部分,一是晓庄师范之成长;二是阳光下的诗意生活;三是普及教育的小先锋;四是培养老百姓做主人。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把他的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把他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而不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多样化和无限可能性的人培养成单向度的人。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抽点时间阅读这篇文章,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