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那些没有杀死我的让我更强大——尼采
总的来说,只能说是平稳发挥,没有超常,也没有异常。
自我反思:
1.对于上课内容
我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复原力,这个是心理韧性的延伸。这个内容是比较新的,而且适合高一学生的特色。心理复原力是指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 “反弹能力 ”。它是一种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能帮助人们克服压力和挫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心理复原能力强的人,在遭遇挫折后能快速地进行自我调整,缓解或者消除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困扰,获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课程设计框架总体来说还可以,但是在部分有些许瑕疵。我是先通过询问对鸡蛋认识,而后让一名学生上来比较两个鸡蛋(一为生鸡蛋、一为熟鸡蛋)之间的区别,并询问在同样的压力下,两个鸡蛋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如果时间允许我会选择让学生自己参与进去,将鸡蛋对碰观察两鸡蛋的反应。但因为是微格教学,时间只有15分钟,所以我选择了自己将两者对碰,让大家实地观察两鸡蛋对碰后的结果。对碰后,生鸡蛋很快就碎了,而熟鸡蛋外壳仍然是完好的,我将这个现象解释为:熟鸡蛋在煮熟之后,内部有了结构,能够对抗外界的压力。从而引入心理学类似的指人在这样的情景下,能够对抗困难、挫折,很好地复原自己的能力——心理复原力。让学生对心理复原力的概念进行抓取,提炼出关键:面对困境、积极应对。在了解了概念之后,我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将这个应用,所以我先让大家走进ta小林的故事,小林最近就在挫折情境下。小林后续的发展却可能有多种情况,可能是一蹶不振、能够保持平衡、能够积极应对,产生积极的情绪,能够较好适应环境。最后一种就是我想要大家能够做到的。但如何呈现?以及可以呈现什么呢?·······思考之后,我决定采用让大家抽取秘籍的方式,抽取完之后让大家分享讨论。秘籍是用完整的一张纸分成三份,每一份都有一招,分别是:I have、I can、I am, I have是指我拥有很多,我可以积极寻求外部资源;I can是指我能够去做,我有能力、有方法去应对;而I am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特长。大家有一分钟时间分享讨论,而后说出自己这组抽取的秘籍是何?以及用此秘籍小林可以怎么做?小林可以用这些方法很好地复原自己,而我们呢?就进入到了直面“我”的故事。让学生直面现在或者过去经历的逆境,想一下如何借助这个“秘籍”,应对逆境。将这些写在3格卡片上,并分享。
最后用解锁密码环节,总结回顾心理复原力。
但一些概念区分需要更明晰,挫折、压力、困难这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针对的情况太大了,反而不具有针对性。故事举例更偏重于受挫,️而鸡蛋双击对碰更偏重于压力,但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应该将概念明晰,更具有针对性。
模版应用:
在模版应用上,模版选取比较简洁,但字体版面设计需要更注意,需要更美观。ppt是辅助呈现内容,应该凸显上课内容,ppt上的图片应该和主题一致。
教学技能:
重难点需要更突出。微格教学只有15分钟,更应该重难点突出,然而我将整节课都讲了,“面面俱到”但没有突出重难点,如果把重点放在前面,让前面更好地展示出来,会比全部讲完但没有突出重点但更好。
语言表达有优势。这次上课整体较为流畅,而且有抑扬顿挫。这得益于这两年的锻炼,但因为自己备课时间并没有太多,上场后也有紧张,所以还是有的地方磕磕碰碰,有的地方还可以表达得更好。还需要多练、多讲,可以通过课堂锻炼,也可以通过演讲、朗诵等比赛锻炼。
点人回答问题需要技巧。学生起来之后,不要马上站在学生前面,会给学生一个很强的压迫。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再靠近学生。
教姿教态需要多加注意。肢体语言太多、站姿走姿不太符合教师形态。看录下来的视频后,我发现了未知的自己,自己的手上的动作太多了,一直没停。后期在锻炼的时候,细节需要在平时日积月累地去锻炼,需要有意识地使用肢体语言,但在正在上台的时候,就应该专注于讲好内容、关注于学生的状态。在下去发放纸条和点人回答问题时,我这些动作更像“同学”,而不是“教师”。这也算是发现未知的自己。
不太熟悉教学内容。我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很关注学生,而是多次很明显地在看ppt。这样导致我并不能很快地发现学生有没有懂?有没有听讲?·······所以在后期,对于自己讲课的内容需要更加熟悉,需要提前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