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贫穷,我们头脑中就出现这样的形象:衣衫褴褛,肮脏、邋遢、随地吐痰等等,用这样的词语形态他们懒惰、愚昧、素质低、没文化。
关于贫穷的定义:在中文里,贫、穷两字本解作极度不足,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人们常把贫穷分为物质和精神的贫穷。加拿大社会发展理事会研究与政策部副部长凯瑟琳·斯科特建议“贫穷不再是简单的‘缺钱’,而是一种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个不难理解,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天寒地冻舍不得开空调。难得带老人去饭店吃一次饭,老人一边吃,一边感慨价格太贵,不划算云云。
也有人认为贫穷是一种思维模式,《贫穷的本质:我们该如何摆脱贫穷陷阱》作者认为贫穷的本质是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长远规划。他认为穷人缺乏常识,常年的贫穷带来的压力使他们缺乏自控力,抵制不了诱惑,不能做长远的规划。欧盟国家对贫穷的定义还包含了资源分布是否平等。
看来,贫穷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为了深刻的理解贫穷,我觉得我们应该应先了解什么是财富以及他的产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马克思关于价值和生产力的理论。
1.价值和生产力
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用价值,即自身即家庭成员需要的部分。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
生产力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所以,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教育投资较多的人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更为优厚的职业待遇。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2. 制度和体制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我国强调按劳分配,兼顾公平。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生产力理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在诚实劳动和市场环境公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收入有差距,这是合理的,社会能够接受。正是因为按劳分配深入人心,所以人们对穷人有不好印象,普遍的认为穷人是因为懒惰,不够勤劳的结果。
但是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中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巨大,但是往往被普通人忽视。这往往涉及到起点是否一致,机会是否均等,过程是否公平。如阶层固化、流动性不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创富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均等。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如垄断性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体依靠权力资源得到优先发展、优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被权力边缘化的群体,很难得到发展机会。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资本存量不公带来财富增量不公,比如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房产快速增值。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劳动赚钱越来越困难,经济生活的变动往往给富者带来发财的机会,给贫者带来损失。
所以,能转化成财富的除了劳动,除了科技,还有权力、资本,机会,资源等。
3.其他因素对贫富的影响
《圣经》中有个马太福音“因为凡有点,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用,指好的更好,弱的更弱。
而美国哈佛大学Mullainathan团队的两个田野研究也得以佐证。他们在印度农村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实验:去检测同一群农民在丰年和饥年时的智商,结果显著地表明了农民们在饥年时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是调查1191个家庭年收入在四万美金以下的美国贫困家庭。相比于发工资之前,发工资之后这些人的思维能力显著提升。贫穷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研究机构早已注意到一个事实:与中产家庭中的同伴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较差。这种差距,也许在幼儿园时就会出现,而且随着这些孩子长大,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家庭收入水平”成了预测其儿童成员成就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贫穷会产生恶性循环。看过一篇文章,意思是贫穷具有遗传性。穷人的孩子长大了大多数还是穷人。好悲观的结论。
综上所述,贫穷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广泛而深层的外因。让我们对穷人多一份理解,希望有关政策对穷人多一些倾斜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