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年毕业拿的经济学学士学位。一开始做的是金融领域的工作。后来觉得不喜欢,不适合我。于是,2014年转行,当时用的是。英语教师资格证,一入职教的就是语文当班主任。
在教语文即将满10年之计,我可能转岗教道法。
我大学时代听国学讲座,听佛学讲座就觉得很喜欢,很感兴趣。后来逐渐开始学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向行善积德,往生善道。认为生而为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体验人生,不断提升境界,最后修行正果。所以我当时转行教育行业的目的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蒙以养正,圣功也。我最想做的就是德育、育人的事情。
好事多磨,下学期开始,2-5年级有的老师要教两个班的语文,如果么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可以腾出来几个专职道法教师,我就是其中一个。教育界以外的人,听说“道法”,以为是道术和法术,其实不是,道法说的是道德与法治。对佛教的解读有一句这样的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就是遵纪守法,做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人,所以教这个跟我的信仰很符合。
对我而言,道法学科教学难度小,学科作用大,趣味性强,自由度高,范围宽,能让学生开眼看生活、学习、世界,非常有意思。
前几年,我欣喜地发现,经济学与道法学科专业对口。因为读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我养成了喜欢关注国计民生,喜欢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平日里都可以看到很多道法教学素材,特别有意思,每每这样的时候,我就倍加期盼着成为一名道法老师。这个学科不用应试,所以学起来轻松、有趣,老师和孩子们都有成就感。道法课堂,师生双方都比较自在,我们聊天,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说他们的真心话;我们搞活动,可以为学生解惑。道法学科很受学生欢迎,不光因为它学起来轻松,更因为这个学科探讨的问题是孩子们好奇的,关心的问题,指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每天都能用到。
对我而言,语文学科很不好教,一来因为我不是汉语言文学之类的专业,专业底蕴不够,没有能力做非常深入的文本分析,语文名师那种境界我是望尘莫及了,我用比较简单的设计思路可以上课,但要上得很高端、精彩,那得扒我三层皮。
教语文很难,似乎是语文老师都公认的事情,因为在语文界有一句调侃的话:上辈子s h a人,这辈子教语文。语文学科一周有3个早读,两个至5个午读,两个自习,6-8节课,还有知能、写字本、背诵、默写、听写、流动日记、作文AB本、阅读登记,还要追作业、订正、辅差,安排并辅导课前三分钟、演讲比赛,要跟学生谈话,要与家长沟通......因为语文学科被考试困住了手脚,所以要对孩子们的很多细节方面的习惯、作业表现等都要要求得很紧,很严格,才能有好的成效。这个过程持续下去,其实尾巴上的孩子是很受挫的,学不好偏要天天死磕,天天努力地学。尤其是读写障碍、ADHD、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在这样的高压、严格要求的环境中,比较容易习得性无助、焦虑、抑郁,挫伤信心、自尊,丧失内动力。我觉得这种考试,拼命辅差,提升平均分的做法,对某些孩子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它难,而且我忙,且专业不对口,所以我很难教好这个学科。平日里,我的兴趣爱好不是读文学作品,我总觉得有些戏剧冲突很狗血,我还觉得故事里的精彩其实与我生活的精彩度差不了多少,所以也不太会主动翻开一本文学作品。综上所述,我教起来语文来成就感不是很强,尤其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应试方面成绩不理想时,就更受打击。
我盼望着成为道法老师,当我成为道法老师,我会这样提升我的课堂:
摘自人教社《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
一、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和改造,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2.与学生已有经验链接,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唤醒、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把人类道德生活的间接经验转化成学生的直接经验。
3.学情:
(1)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爱好、人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原点。
(2)找准难点,让学习活动有效开展:关于教材主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困惑,道德矛盾和冲突是什么,对此难点加以突破。
(3)把握兴奋点,让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变得有趣:活动设计的依据之一,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4.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二、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再细化
三、教学以多样且有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
1.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开展儿童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做的教学活动,把教育意图隐含在其中。
2.遵循知、情、行的教育规律,通过明理、循情、导行,把......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3.考虑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有效性,语言动、思维动、身体动相结合,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参与。
4.教师变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说教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学生到的学习进行引导、辅助与支持。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
1.以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反思生活,学习道德,建构生活。
2.兼顾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社会化的价值导向)和儿童道德成长的需求(个性化)。
3.既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又注重人类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
4.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
五、为对话创造有利条件,让对话成为常态
1.改变道德说教为平等、民主的对话,变单向的问答为多向的互动,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帮助儿童探索生活,创造生活。
*教师如何创造有力条件开展对话教学?+P15
2.让教学实现从价值说教到价值探究的转变。不预设一种价值观,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价值观。
六、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七、注重课堂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
八、任课教师也是道德学习者。
九、珍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