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的一位伟大的变法家,但是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位完人伟人,可是有人却说他却亲手毁掉了北宋。那么这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安石的一生。
首先说一下北宋现在的状况,在北宋的创始人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而现在赵光义有一个意难平的忧虑,这就是在后唐时期,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割让给了辽,所以在北宋初期国力较为强盛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就率大军北上,想要收复燕云16周,但是不幸于98年雍熙北伐中遭到了一次惨败,连赵光义自己也中箭受伤,大宋便没有了向外开拓的想法,只想着保守自己,所以大宋的局面由进攻转为防御了。
我们再来说王安石,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上池村王家,他的家本是世代务农,但是因为父亲王益非常有才华,所以就步入了官场。王安石是王益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自幼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即成文,天资没的说。在王安石长大一点的时候就直接考中了进士,一般人都至少要四五十岁才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可王安石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能触摸到了。但是王安石在考中进士后,因为试卷上作答的太过于激烈,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就被从第一的进士转到了第四。虽然说只有三名之差,但是人们记住的只有第一,怎么还会去记住一个第四呢?并且只有第一考中的进士之后的选择才更多,虽然只是三名之差,但是可能之后的路就非常的难走了。可是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去和那些人争辩,去说我其实才是第一,而是去没有在意这些。所以王安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果用几个词概括的话,那么肯定就是天资超卓,志向远大,淡泊名利。所以说作为第四的王安石,现在有两个职位可以选,第一个就是清要馆职,是在京城里做的一个官,但是干的视觉并不多,并不能真正的参与朝政,只是之后的路比较宽广一些。第二个就是知县,知县虽然是一个小官,但是却公布繁忙,每天都有大事小事缠身,并且是在地方做官,和老百姓在一起。我想如果是我们的话,肯定会选择清要管职,首先是他在京城里做官,本来事就不多,并且之后的路还更宽广。但是王安石依着儒家的有才能就用出来,王安石还是选择了能为老百姓出力的知县。所以王安石便被调任了明州鄞县知县,在这个地方,王安石兴修水利,解决了旱灾。并且它同时与老百姓们同甘共苦,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到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问题需要他的什么帮助。所以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百姓们的田地是不够用的,有时候可能去年的食物吃完了,今年的食物还没有种出来,或者种的太少,所以他们就像地主借高利贷维持自己的生活,可是又还不上,甚至要拿自己家的田地和房子来抵押,但是这样百姓们就更还不上这些利息了,所以有的变成了流民,有的为了利益,甚至变成了山上的土匪强盗。而在前面几任知县他们却并没有管这件事情,任由这件事情恶化发展下去,那么王安石作为新一任的知县是否干预呢?王安石作为一个读儒家书长大,精通儒家精神和文化的人,他肯定要经世致用,积极有为。那么要如何干预呢?到底是打击高利贷的地主,还是把他们的公司,也就是县衙的一些钱财,粮食向百姓借贷。首先,王安石作为一个小小的知县是没有权利迫使地主减轻高利贷和田租的,并且很多事大夫都出生于地主豪强之家,如果王安石这样做了,那么朝廷上的大夫们肯定就不同意了。所以将县衙粮仓中的粮食借给百姓,这样操作上更为可行。那么既然是“借”,是否还要向百姓们收利息呢?利息是肯定要收的,但是收的非常少,就是月息二分,也就是一个月只用还2%的利息,这也是青苗法的雏形,这样就避免了地主们也称自己家没有粮食去借粮食,同时又保障了百姓们的生活,所以百姓们很感激他。之后王安石又去到很多地方做官,都像这样一样认真对待百姓,帮百姓们兴利除弊。可是王安石发现,不管什么地方的百姓都过的不好,都是民生困苦。国家也是冗兵、冗官、冗费,大宋已然是积贫积弱,焦头烂额,万事缠身了。所以说王安石在此立下誓言,要为百姓们出力,要让百姓们过上一个好日子,要改变这样的时局,推行变法。所以王安石便不再做地方官了,因为地方官没有办法真正从根本上解除这些问题,所以王安石就要入京为官,上书皇帝,倡言改革。
王安石便去到了京城,现在的皇帝是宋仁宗,所以王安石就写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因天下之力而生天下之才,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宋仁宗在做人本身上确实是一个好人,他宽厚,但是无形式的果断谁的话都不肯听,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就是这样半途而废的, 所以宋仁宗就自然没有听王安石的进谏。现在的王安石只是因为很有才学,所以在开封过得很好,很有名望,但是却没有做出什么实事来,所以王安石便心生苦闷,而王安石的母亲也在开封病逝。此时的王安石又该何去何从呢?王安石先是对母亲尽孝,然后就留在了老家江宁,一方面收徒讲学,一方面从于著作。而王安石为何又会走到这一步呢?他还有什么希望吗?王安石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他的政策和理想可能很好,但是必须要遇到一个非常赏识他的君王。所以王安石现在的希望就是在等待一个重用王安石的新皇帝。而在1067年,20岁的宋神宗赵顼继位,他血气方光,奋发有为,要除历世事之政,务振非常之功,雪数世之耻,比肩汉唐,并把唐太宗李世民你以为偶像。神宗便找来元老大臣们询问,有什么治国的方针,可是都不符合神宗的标准。所以神宗就把目光转到朝堂之外,朝野上下都说王安石好,才高学富,但是难进易退,说他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治。神宗听了大为感染,便招王安石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而在与神宗的谈话中说起了自己的偶像唐太宗,并且询问王安石有什么看法。王安石又该如何应对呢?是认可还是反对呢?作为平常的官员,肯定都不敢顶撞皇帝,说皇帝的志向有错误,可是王安石却反对了神宗的说法,说李世民其实没有那么好,我们应该以尧舜为法,创制法度。王安石也把自己的一些变法的想法和实际的实施告诉了神宗,神宗也大为感染,同意了王安石的说法。这就叫做得君行道,君臣一心,神宗非常认可王安石,所以便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然而在王安石的军书法,青苗法等新法度一经推出,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就比如司马光。这位王安石的老友说,王安石的青苗法众利益而轻仁义,朝野上下也是怨声载道,诽议连天。那么是赞同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呢?首先从司马光的角度来讲这些事情,民间借贷本就是一种基于贫富与需求形成的自然流动而损害了富人,也就相当于削弱了君臣共治的基础。并且轻描法可能变成新的赋税,形成国与民具困的局面。可是在王安石看来,国家现在本就面临着问题,所以就要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新的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应该在实施改革中解决。并且王安石对于变法有着充分的自信。说这是他30年的思考所得。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遵守。这就是王安石为了创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牺牲,要把这场变革进行到底。但是这是一个君臣共治的时代,大臣们不为所动,那么变法便推行不下去。变法陷入僵局,王安石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次的王安石准备破釜沉舟,决定把唯一的机会寄托在和他一样想法,想改变这个时局干出一番大事业的神宗。所以王安石就就此上书神宗,说神宗应该乾刚独断,一言九鼎,君道当以如此。神宗为了实现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下定了决心,罢除那些反对的大臣。王安石便开始变法,主要的就是利国利民,强兵。之后,王安石开始谋划边防,以雪和议每年进贡之耻,对西夏用兵,并且空前大捷。但是在新法正在稳步推行的时候,北方连续大旱引发饥荒,灾民来到开封,所有人都将此事推到王安石身上,说王安石的变法惹怒了老天,所有大臣们也都力谏罢免王安石,这时候的神宗面对这么多声音也丧失了之前的果决,难以决断。王安石发现既然你们都这样反对我,那还不如我自己走,所以王安石之后便决定自动辞去相位。以消弥纷争,回到江宁,让那些变法新秀来继承。他的职位主持变法新政。可是现在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变法到底能够进行下去吗?首先因为变法后国库充盈,有能力赈济灾民,所以这场天灾不久就平息了,可是那些变法新秀们的能力很差,让民间的骚动更甚,韩绛就想让王安石回来复相。那么在回京后,王安石逐渐发现这一切变动的背后与神宗的变化有关,神宗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逝世听从自己的年轻人了。而现在的王安石提出一些请求,神宗也都不会立即答应,甚至有所怀疑。这又是为什么呢?在王安石的培养下,此时的神宗能力强了,已然有了自己君王的意识,之前王安石没有走还好,在王安石走后,这些变法新秀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而是自顾自的不断争论,神宗这才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君王的位置。并且神宗比起王安石,他更需要的不是王安石这个人,而是王安石所提出的这些变法之策,而现在的新法已然推行,富国强兵,王安石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神宗想要自己干一番事业,王安石也就不如从前那样非他不可了。并且王安石一心想的是法先王之政,也就是像尧舜那样的制度,让天下安定,让百姓们过得富足。可是神宗想的却是比肩汉唐,富国强兵,收复西夏和辽的失地,为的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人民,所以神宗和王安石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之后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可是王安石还是舍不得神宗这个继承了自己理想的人,所以他就信任入了进退两难的内耗之中。可是神宗却先发制人,他诬陷了王安石,等于说完全不信任他了,也不想重用他们, 之后王安石最为爱中的长子也病卒了,而接连遭受巨大打击的王安石最终决心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为自己的变法事业殉葬。他便再次辞去相位。王安石辞去相位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江宁,现在的王安石有着金国功的身份。但是却在这个地方像一个山野村夫一样不被人认识。现在的神宗却因为王安石的尊君又大权独揽,一直在干一些事情,并且甚至想要与西夏作战,可是神宗终究还是才具不够的,对战西夏时惨败,死伤60万本就日夜操劳的神宗已经陷入了心态崩溃的边缘,而现在又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他就因此患病被气死了。之后由司马光担任宰相,废除了王安石所推行的一切新法,不管有好有坏,一律废除。隐居江宁的王安石听闻此事,做了一首诗以明心志。元佑元年,4月,王安石病逝,享年66岁。
王安石的一生虽然过完了,但是因为王安石这次变法却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神宗也去世了,之前的被外边的人就再次来到了朝中,而又有一些同样支持王安石的人,支持变法的人。所以之前那些被外表出去不支持变法的人就被称为旧党,而而这些新的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被称为新党,之后百年新旧党也在不断的纷争。导致大宋陷入更大的危机,最后灭亡。之后的每一个王朝也都不敢有着变法,这样的举措都是以祖宗之法为守。这也是说王安石是毁掉北宋的那些人的说法,他们认为王安石的这次变革导致了北宋的大乱。可是我又是如何看待王安石的失败的呢?面对百送的百年基地,必须要有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比如说王安石所推崇的尧舜之治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一生也亦是如此,然而在君臣体制下,王道的理想必须依靠皇权才可以实现,但是皇权本身就是极度脆弱而不稳定的,皇帝跟你的目的也可能不一样,就像神宗与王安石,神宗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比肩唐汉。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只是想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消除北宋的弊政。君臣不和也是常有的事情,因为这是完全不能达到统一的。但是王安石作为一个精通儒家文化和精神人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了这件事情,这就是积极有为,在人群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现在的北宋的确遇到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王安石作为千千万万个人中站出来解决已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了,如果不解决的话,那么北宋这样子的局面还有能撑多久呢?并且像有的人他可能会提出一个政策,皇帝如果不采纳的话,那么他就放弃了,可是王安石却不是这样,王安石是一直没有放弃的,他等了那么多皇帝,像那么多个皇帝上书,甚至耗费了自己的前半生。最后终于遇到神宗,可是面对朝野上下几乎所有人的不支持,王安石也没有因此而退缩,依旧是将大义放在前面,而不会关心自己的安危。最后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并且人民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君臣上下一心却是很难的,王安石也因此不被信任,最后隐居山林。但是王安石这样的举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精神上也给我们了感染,这不就是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吗?从此也是在乱世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自己人生之中的最后一份价值,王安石也一时如此,所以我们又何以将他说为一个令北宋灭亡的人呢?在我的心中,王安石永远是一位伟人,一位将自己的生命达到最大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