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幼仪故事上。久久心疼于她。
其实,她的故事不是今天才知道。因为早在我的少女时代,因为被徐志摩的那一首诗巜再别康桥》打动。我通过各种信息搜寻出关于这个诗人的一切,他短暂的一生里,有爱他的和他爱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其实,在了解了徐志摩之后,便不难知道,当时的张幼仪对于徐志摩来说有多不入眼。的的确确,当年15岁的张幼仪,家境虽好,但生在重男轻女的张府所得关爱并不多,从小她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让她长成一朵自信的花,这点是很重要的。包括不裹脚、求学都是她用一己之力争取而来。往往如此长大的女孩,她容易卑微面对不公选择顺从不容易反抗,张幼仪便是如此,在面对家人安排的婚姻里,单凭一张相片,便顺从了家里的安排,或者,她当时是窃喜的,徐志摩长相清秀俊美,当她侧面打听徐还是一大才子时,她当时是满心欢喜的,对徐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也许正因为爱,让她甘愿被他无情伤害,一直隐忍。可是,张幼仪的隐忍和顺从恰恰更无法让徐志摩正眼瞧她,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她这个“土包子”。娶她也只不过是为了不违背父母的包办婚姻,为了传宗接代。他打心里鄙视、排斥包办婚姻。他于她无情无爱。这是一开始就种下的悲哀。不知道为何?我常常想,假如当时的张幼仪就已经是才华横溢、假如张幼仪貌美倾囯倾城呢?我敢想,结局一定会不一样。虽然很多人说,当时的张幼仪不管换了谁,结果都一样。但我认为,绝非一样的。虽然徐志摩骨子里抗拒的是旧封建包办婚姻,而难道只有我觉得当时的张幼仪除了家势之外,她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学识,确实是差了徐志摩一大截的吗?当时的张幼仪确实还配不上徐志摩,这也难怪他不动情于她。而她在他面前注定卑微不安了。
终究,她的爱来得太早了,在她还未成熟、未丰盈的时候。在她仍希望继续深读学业的时候,她嫁给了他。她与他,没有感情基础、当时的她如忽然掉落在他肩上的头皮屑,让他生厌,让他逃离。
不知道为什么,我是同情徐志摩的。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眼光很高、有眼界又有追求的人。平凡的女子是无法配得上他的,他喜欢的女子也一定是知性才华的、美丽又动人的,如后来的林徽因,陆小曼。
而,张幼仪,她太普通了。虽然是大家闺秀,但她不属于那种吸眼球的女子。她更属于安静的人,五官也算精致,但给人的感觉仍是太普通。也因如此吧,徐志摩说她是“土包子”。她太让人心疼了。即便明知徐志摩不接受她、对她冰冷如水,对她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明知道如此,她仍默默地做好徐家媳妇关爱公婆协管家业,生子。她对徐仍抱有希望的。她觉得他们不可能永远这样的。但是呢?直到后来,徐志摩在他乡求学时受困于家里的压力给她写信要他到英国陪读,当时的张幼仪一定万分欢喜,终觉:守得云开见月明、静侍花开终有时。在满心欢喜地踏上英囯的轮船时,她的梦想一路开花,直至看到了接船的徐志摩,他那一脸的不耐烦....她知道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她对他再次充满了失望。
这一次的安排,仍然是徐父母的安排。她仍然没有让他对她有一丝的打动和爱恋。他的冷漠在她再次怀了他的孩子之后,甚至变本加厉,他绝惰地让她把孩子打掉,因为此刻他正疯狂地恋上了林徽因。“小脚和西服不配”其实并不是导火线,而是给徐志摩找到了绝情的出口,因为没有爱,所以绝情。所以再次对她绝然而去....
接下来的这一刻。我除了心疼张幼仪,我更是欣赏她。她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虽然不知道她背地里哭湿了多少回,但我能感受得到她的无助、她的痛。她怀着孕在举目无亲的异囯他乡,她当时的心一定死了、绝望了。她把委屈把伤心紧紧捂住,把裂得面目全非的心原样缝了起来,她在这个时候一定更清楚看清他们的感情了,对于这个绝情离去的男人,他知道他的背离无尽头,她也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他仍然不会爱他。她必须努力必须成长必须优秀,之前可能她是为了追上他,但之后,她应该是知道,唯有自己可以救自己。其实,面对命运的不公,我们的反应可以是千千种,清醒当下的自己应该如何应该是最理智的。在张幼仪的一生里,这一段经历一定是苦难的道场。徐志摩的背叛、绝情和深受双重打击的三岁的儿子病逝。想想都太难了,当时的张幼仪。精神近乎崩溃差点自杀。但,唯一的一点好就是,徐志摩的父母一直给予的认可和资助,让当时绝境之下的她总算是万幸的。另外,她二哥的帮忙,她自己的不甘平凡,促使她一路向上,她犹如在苦难中绽放的雪莲花,高光之下特别耀眼。
也许张幼仪所有的苦在这之前全吃完了。自从和徐志摩离婚之后,她没有让自己伤心太久。她很快地投入攻读幼儿教育、重拾心情和生活的勇气。我可以想象,她当时的那股力量是从哪儿喷出来的,以至于可以让她绝地重生、涅槃重生!
直至1926年,她被她弟弟接回上海。
从此以后,张幼仪的人生开挂了一般。她成为传奇人物之一。
她亦是我最欣赏的一名女子,让我抬头仰望。
(读张幼仪(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