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白话】孔子对子贡说:“你与回,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他表面看起来有点笨拙,从来不提问题,孔子一开始以为他笨,听不懂才不提问题的。
可后来下课之后观察他的言行,发现教过的他都懂了,而且还能与其他方面的东西相联系。
所以子贡评价他的是:“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能做到闻一知十。”
子贡本人其实也非常优秀,只是与颜回一比较,感觉自愧不如呀!谦虚地评价自己是闻一知二,达不到颜回一通百通,学会一件事就能豁然开朗,弄清楚很多事。
孔子也感叹,自己比不上颜回,承认自己的学生比自己优秀。
通过对话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并不认为老师就一定要胜过学生。
韩愈在《师说》里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意思也是说,重要的在于用功与否。如果有很好的天赋、才华却不用功,也是浪费。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么超越老师也是迟早的事。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因为他们有无限的可能,你又怎么知道将来的他们比不上现在的我们呢?
未来他们也许会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国家才能不断进步。
反观当下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主要还是奔着分数而来,有了分数意味着能考上好的学校,考上好的学校意味着能找份好的工作,能有好的工作意味着能过好的生活。
所以为了大好的生活,大部分人成了考试的机器,一旦题目有所变化,偏离课本,就不懂得变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了。
记得有一次考试后,得知成绩后,群里有位家长反应说,孩子们不懂得变通,以致于丢分太多。
比如老师教的是包饺子,而考试考的是烤面包,结果学生按做饺子的方法做,连烤箱都不知道要开,只知道一味地套用原公式。
结果可想而知,不懂灵活运用就是止步不前。学再多也只能当储存器,内化不了自然就难以实践应用到生活上。
所以当我们学到一个知识时,可以思考一下与其它哪方面有相同之处,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多维度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各方面,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读书读书就要活学活用,不然就成了死读书,成了书呆子。
思考延伸:人为什么活得那么有压力?
答案是“比较”与“虚荣心”,害怕承认自己的弱。
比如:老师与学生,正常来说,老师肯定比学生优秀,不然怎么教他呢?是吧!
有时候面对学生指出的错误,老师如果碍于面子,不愿承认,就会陷入止步不前的局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好,毕竟认知有限,而大学生就不一样了,认知广、天赋又好的,有些比老师还厉害这也正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就是不管别人身份低或者年龄轻,或者其他方面条件比我差,只要能够启发我,我都要向他请教,并且不以向他请教为耻。所以孔文子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也一样,对于优秀的学生,他愿意承认学生比他强。
如果我们的人生,少些与人比较,少些虚荣心,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是不是会活得更轻松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