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水三阳川人的端午节感怀
百无一用知止
这几天
市场上多了买粽叶的
说是粽叶
原本是芦苇叶
“苇”家乡话发音叫“yu(\)子”
实际上天水话和许多地方的话一样
“yu”和“wei”不分
为了表明天水有文化
说渭河原叫“禹河”
说是纪念大禹治水
我看纯粹是胡说
渭河之名
《尚书》里有
《山海经》里夸父饮过
原来天水三阳川人把“味道”就叫“yu”道
三阳川没有大米
更没有糯米
一般人家吃不上粽子
每到端午
给孩子拴上花花线的手环
带上自制的装着香香草的荷包
大多数人家会煮甜醅
有的能甜
有的好像没甜就老了
最后还是掺水煮煮吃了
用荞珍子或者豌豆
做几坨凉粉
切着吃或者片着吃或者捞着吃
有时还能吃上新麦面的馍馍
门框窗框上挂柳梢
女孩和年轻的女人去田野的草尖上摆露水
说是能让手汗收敛
手指灵巧
男孩编个柳梢帽戴着招摇
嫩柳条拧成的“咪咪”吹得两腮发酸
听爸爸说旧日的药铺
会把有雄黄的小纸包放在门口
穷人家弄一点酒洒在门口窗头
也涂抹在还孩子的七窍甚至屁股
他们相信能驱走毒虫和长虫
还有从地埂上拔回来的一大抱艾草
还有盛夏时用来驱蚊的白蒿
堆在家里
真的原来不知道屈原
究竟和端午有什么瓜葛
有河,水小,撑不起船
没见过赛龙舟
只是小孩们年年盼着
不过盼不盼这一天都会来
也自然会过
不像现在有假日
特别隆重的宣告
现在
天水人的端午里
也有了屈原
渭河上的翠湖里
有了竞渡的龙舟
只是不容易闻到
艾草的味道
不见了
乡村原有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