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成长只有一个真正的问题》,船长提出一个问题:健康人格的塑造到底需要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论人的成长》第二章《人际关系及其成长的哲学》,这一章是罗杰斯的个人传记,在这里他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专业发展进行了回顾。
罗杰斯出生在一个原教旨主义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任何朋友。直到上大学才开始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第一次认识到朋友的可贵。这时他开始约会,真正体验到亲密关系带来的那种深度交流的乐趣。
罗杰斯在研究生时走出宗教,进行专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这时他接触到两种治疗的方式,一种是以测量、测验、诊断、建议的与修理厂一样的专业治疗方式,另一种是看起来像是人际关系的并不专业的非指导技术。
罗杰斯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和工作的模式。他认为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必须和必要条件是个人态度而不是专业训练。他在实践中得到领悟到,要相信学生、来访者、员工,也要相信自己。
一边读着,我的想象也一边随着书的内容回顾到自己身上。
我童年在农村长大,没有几个玩伴,记忆中总是自己拿着捕蜻蜓的网在菜园里独自玩。我深深知道孤独的滋味,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和小伙伴一起玩,有一次看到几个小伙伴要去玩,跟着他们走了很远的路,但是后来走散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的家。从小学到中专再到单位,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两个好朋友。但跟大多数人沟通很困难。从小到大的性格和沟通模式让我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开口往往就是书本化的知识或者是讽刺或指责。因此,我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我学心理学是因为孩子。当我看到九岁的女儿沉默寡言,没有朋友,不自信,爱咬手指,这些都让我痛下决心,通过改变自己来帮助孩子。
做为一个已经四十岁的人,要在周六日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亲人的不理解,他们对我说:“你都这么大岁数学什么?有时间把孩子好好管管。”但我的想法和他们不同,我想要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看守。
随着我持续不断的学习,变化首先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我原先冰冷的内心渐渐融化。我通过学习心理学有了一群好朋友,而我也从别人口中的拒人千里之外的形象转变为和善,甚至有人夸我善于沟通。在工作中我也取得了成功,我成为一名心理讲师、心理咨询师,我从自自卑慢慢的自信起来。而孩子也从缄默无语慢慢地变得开朗,并且开始交朋友。
船长说的你付出的能量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对这句话我是有深深的体会的。
我非常感谢我的来访者,虽然我是专业助人者,但其实他们给予我更多实践的机会和体验。而我检验到最焦虑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咨询的时候。
当读到罗杰斯写到跟一位聪慧的妈妈反馈给一个行为有严重孩子进行咨询的时候,我曾经的一位来访者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想想用专业的态度和结构化咨询的跟一个十几岁的有强迫观念的孩子访谈两次,他拒绝再来,这让我深受打击,我的专业技术还没施展,而来访者就直接用脚投票。
我也开始反思,很多来访者说和咨询很痛苦,因为我揭示了他们患病的原因,并且推着他们走,督促他们改变。我感到我走得太快了,但一直把握不好这样一个尺度,技术和关系的平衡。
从我接触船长的航线,进入微营,人本营,我意识到真正的改变一个人需要技术,更需要关系,咨询师的态度比技术更重要。要相信来访者自己本身就有成长的动力,咨询师的作用是发现他们,而非改变他们。
这个周末,我进行了一个工作坊,我按照过去的流程,重新设计了一些内容,插入了我在焦虑营学到的内容。这次我不再指出他们暴露出的弱点,让他们去觉察,而是关注他们的优势,真诚的鼓励。我发现他们打开的程度,分享的深度,尤其是学员之间的链接都远远的超过了以往。而她们对这次课程的评价也非常高,她们说就喜欢这样的感觉。
实践人本主义,真的是让我感到非常神奇,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费力地去备课,去努力记住所有授课内容,但却享受到比以往更高的成就感。
周日也是船长喜马拉雅平台课程优惠劵推广第二天,第一天一直在犹豫觉得五十张券很难完成。就想发几个群试试,行就行,不行就算了。先发了自己家人的群,结果只有三个人给截屏了,感觉更没有信心了。周日,我正准备去上课,淮海战役2组的队长谭萍护士长@我,问我完成情况,我说只有几张,她把自己的方法教给我,让我上午就完成。我说我一天都有事。她鼓励我说,要不了几分钟。在她的鼓励下,我在上课之前的半个小时里完成建群、拉人、求助、教大家截屏正确姿势,后来我上课手机静音,我不在群里,朋友们都自动在群里帮助教给截屏,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个朋友她不会用手机截图,试了好长时间不行,就让爱人给照一张照片。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就收到了三十几个截图,加上之前别的群里的截图,有了五十七张截图。这真的大出我所料。
让我收获到只要你想完成,就一定能完成,找到好的方法,成功比你预想的要容易得多。要相信自己。
回到今天的主题《关于成长只有一个真正的问题》,现在让我来回答船长提出问题:健康人格的塑造到底需要什么?需要相信每个人能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