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书的技巧,都会随着读书量的增加,潜移默化到我们的行为中。比如:
1、先易后难。难懂的书,我们可以从易到难来。如果读不懂《微观经济学》,就先读一遍《漫画经济学》、《小岛经济学》;做好笔记后再读就容易上手。
2、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比如写读书笔记、演讲、讨论、分享等。如果不去积极输出,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不断提升。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要多思考怎样写能更方便日后的阅读。现在“思维导图”的一套理念已经很成熟;每篇读书笔记配一幅思维导图,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二
读书的高级层次,还是学以致用、任意输出。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也才是洗菜切菜,“思想输出”才是真正开火炒菜。
1、主题阅读输出:
正常三本左右,比如“工作与结婚”。
A:倡导保持工作与生活之平衡的书,作者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已婚);
B:讲解如何与异性交流的书,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
C:提倡“让婚姻为工作提供助力”的书,作者是一对会计师夫妇。
以各自的立场来看待其他两本书;好像请了三个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
每本书以“要点+评论”的方式记录;然后再以自己想出的论点,来罗列“要点+评论”。比如:
论点: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是什么?(要点+评论)
论点:该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要点+评论)
最后深刻思考,修复假说,推出满意的结论。
2、信息重组。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创意的生成》/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
筑山节医生说得更清楚:“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NHK出版)
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这里不举例了。
三
还有书中提到的一些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平时也用到但没象作者那样去总结。
比如多读百科全书:
举个例子,如果看到叙利亚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可以首先通过百科全书了解叙利亚相关资料,然后翻阅历史书籍,研究一下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战争的国际背景和现代发展,最后在亚马逊上检索关于最近中东局势的书,添加到购书清单里,以便日后购买。像这样忠于自己的兴趣找想读的书,一定可以提高读书的积极性。
看完之后,我就顺手下载了“百度百科”app、“不列颠百科全书”app(可惜没有中文)、“奥维互动地图”app等。
还有对名著的理解:
名著是一项买了就不会吃亏的保本投资。这种书的好处是不管内容多乏味,一定有其可取之处。
这是因为名著经历了太长时光的洗礼。如果普通书籍是猫,那么名著就是猫妖,已经不能仅仅被称为书了。经得起时光洗礼的书一定有流芳百世的价值。
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当你终于凭借阅读的激情把名著读完,会发现自己感受到了它们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的精华。
这也是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另类体验。
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