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皮影的自述
老艺人拉开了白炽灯
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营生
灯光泻在我身上
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
今天我唱文戏 不敢太打闹
怕腰肢被白炽灯熔化掉
那样的话 老艺人可饶不了我
其实我那小心思 早已飞舞了起来
我多想和你一样 当个轻松的看客
你扔到戏台上的擦炮
炸成了青烟 匆匆却也悠然
那张薄纱之外 是我的禁区
你穿着厚棉袄 我看你自由的奔跑
我被涂上了油彩 绑住手脚
等到散场了
老艺人把我放回他的宝贝匣子
我的眼前
漆黑一片
皮影戏在我们那儿叫“灯影子戏”,这是个很直白的名字。直白,是因为它起源于劳苦大众,也就是现在的草根阶层,所以朴素而纯真。
在这朴素纯真中又有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昏黄或清明的光影下,各式各样雕琢精致的形象投射出斑斓的影子,光影纠缠让人浮想联翩,故事便在这光影纠缠中缓缓展开。
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镇子上总是要请来戏班唱戏,唱得不是大戏,是灯影子戏。灯影子戏的戏台由木板和钢管临时搭建而成,一米多高,正对着家神祠。戏台下面人群熙熙攘攘,大人小孩满面红光,处处都是过年的喜庆氛围,大家都在等待着夜晚的来临。
夜幕终于拉下来,昏黄灯光也亮了起来,灯影子戏终于开始了。
“铛~”一声直击耳膜的锣声让人群从人声鼎沸瞬间鸦雀无声,人们整齐划一的望向戏台上的那一片温暖的薄纱,万籁俱静。
随后,二胡声、鼓声、镲声、一同响起,喧嚣冲天,台下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如缕,趁爷爷松开我手,拍手称快的时候,我钻出了人群,去戏台下面的根据地和小伙伴汇合。
“咿咿呀呀~”头顶戏台上的老艺人们开始唱了,小伙伴点着了手里的擦炮,想从木板缝隙里扔到戏台上,结果没推上去反而掉进了袖口里,所幸那是蔫炮,并没有响。为了赢得小伙伴的尊重,我也点着了手里的擦炮,迅速地从木板缝隙里扔了上去。
“咿咿呀呀~啊!”听到“啊”字的时候,我早已经离开了案发现场,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刺激,不过对于现在的我很是愧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历史罪人,破坏了那么有温度、有魅力的一场艺术表演。
爷爷是不折不扣的戏迷,他聚精会神看戏的时候都不知道我已经逍遥一圈回来了。他又牵起我的手,可双眼依旧望着戏台,爷爷告诉我这出灯影戏叫《卖杂货》。
故事大致讲一个男的跟一个女的订了娃娃亲,男主听说未婚妻很漂亮,很想看看到底长什么样,就扮成卖杂货的去女方家门口吆喝,这女主出来买他的杂货,男主一看,真的是个美娘子,就调戏了几句,结果女主是三贞九烈之人,生气了,直接回家喊她哥出来打男主,结果男主又高兴又惊恐的挑着担子逃跑了。
当我看到薄纱上男主角坐在担子上抽旱烟的时候,那个旱烟真的冒出了一团团青烟,太神奇了,我又按捺不住自己了,决定去一探究竟。
怪爷爷听戏太专注,他又入戏了。
我溜到了戏台下面,借着戏台上的灯光,看到上面坐着五六个老人,脚下还放着一盆炭火,火光交织着灯光,清晰地映出老人们脸上的纵横沟壑,我看到了老艺人们的神态容貌。
拉二胡老艺人手腕儿伸展弯曲异常灵活,身形随旋律摇摆,已经陶醉在了他的世界里,打鼓敲锣的老人节奏不紧不慢,律动性极强,吹唢呐的好像一口气绵延不绝,我都没有看见他换过气......
我朝着戏台最前方看过去,有个老艺人一手挑着皮影,一手端着旱烟锅,深吸一口,朝薄纱上缓缓喷出,随后放下旱烟锅,挑起皮影另一头,双手舞动,让人眼花缭乱。恍惚中,舞动皮影的老艺人化作了皮影,与皮影成为了一体,身体和灵魂一起在颤抖......
每位老艺人给我的感觉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管是拉二胡的还敲锣打鼓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扮演角色,每个人都是要唱戏的,开唱时满脸通红,青筋暴起,好像要把他们剩余的时光从这出戏里喊一个淋漓尽致。
夜色温柔,唢呐欢喜,二胡悠扬,锣鼓喧嚣,那群老艺人们在自己的戏台上向往着光,演着自己的一出戏,也是历史的一出戏。稚嫩的我被这浑然天成的声画结合完全征服了,那个时候,我暗暗给自己说,以后看灯影子戏时,再也不往戏台上扔擦炮了。
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一次都没有扔过擦炮,我现在特别想违背自己的诺言朝灯影子戏台上扔一个擦炮,这时才惊觉手里空有擦炮却无处可扔。
因为这十多年间,再也没有临时搭建的戏台让我钻了,再也没有唢呐欢喜,二胡悠扬,锣鼓喧嚣让我听了,再也没有灯影子戏让爷爷看了,那些老艺人也再也不见,一切都已不见。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今年回家时路过西安,我在旅游景点给爷爷买了一个被装裱进相框的皮影。爷爷看着相框里的皮影,我看着爷爷噙着泪水的眼眶。
“皮影现在都放相框里了啊,那戏呢?”爷爷哽咽到。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艺谷汇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专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更多精彩,请搜索关注公众号
“非遗壹箩筐”
传承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