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关乎着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发挥。要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就必须轻车壮马,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其赋能增效。
基层负担过重,集中体现在形式主义泛滥。文山会海现象屡禁不止,大量的文件、会议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文件只是在层层转发,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一些会议冗长空洞,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过度留痕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整理资料、拍照留证上,而真正用于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却被大大压缩。此外,责任层层下移但权力并未同步下放,基层干部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权责不对等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从整治形式主义入手。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频次,提高文件和会议质量。文件应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会议要直奔主题、解决问题。同时,改进检查考核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留痕要求,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过度量化和形式化的指标,让基层干部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还要推动权责匹配。上级部门应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合理下放权力,赋予基层相应的决策权、审批权等,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各级职责边界,避免责任随意转嫁到基层。通过完善制度设计,确保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使基层干部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更要为基层治理赋能。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定期培训、专题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让基层干部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要求。
利用科技手段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搭建智能化治理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基层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此外,还需壮大基层力量。充实基层工作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保障,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支持。
轻车才能快行,壮马方可致远。只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为基层治理全方位赋能增效,才能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筑牢国家治理的坚实根基,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