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但愿我是你的眼》——深耕四班第4讲《理解的立场》作业
亲爱的孩子,我今天学习了杨彭嵛老师的《理解的立场》这一课,学习完之后,我半天无法下笔,我就突然感觉似乎就什么都不用说了,仿佛被“理解”所理解,又仿佛把所有的“不理解”都理解了。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身体里所有的戾气,一下子就不知所踪,消失不见了。我的头脑和目光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轻盈,就仿佛有一束阳光照进了我的灵魂深处,突然就驱走了所有的黑暗,我仿佛被打开了天眼,如同一个盲人,嗖的一下,看见了飘着白云的蓝天。我是多想开心的跑去告诉你,向你分享这《理解的立场》,让你也能感受我的欣喜,让你也能感受盲人看见蓝天白云的欣喜。
杨老师讲到我们现实中的理解常常表现为一个立场压制另一个立场。
我记得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有数学题不会做,我和爸爸在给你讲解了这题以后问:“你听懂了吗?”你当时茫然地点点头:“嗯,懂了!”然后,我们重新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给你做,发现你依然不知从何入手时,我们很困惑,你不是明明说听懂了吗?可为什么换汤不换药,换个数字就又都什么都不会了呢?然后什么难听的话都有了。亲爱的孩子,那个时候爸爸妈妈是不是常常口出恶言,让你感到害怕?让你不敢表达你真实的感受?是否让你自我感觉“我很差劲?”“我很不好”“我很没用”爸爸妈妈是不是从未真正理解过那时的你?那个时候是不是我们的一句“你懂了吗?"你都不敢回:“不懂。”杨老师所说的现实中的理解是不是就是我们当初的样子,一个立场压制另外一个立场。
记得你读初一的时候,你坐在自己的书桌旁,神情落寞,一动不动,我想从客厅来到你的书桌旁和你聊聊天,但是爸爸把我拿开,说我找你聊天会影响你的学习,所以不允许我占用过多的时间与你聊天。然后在我们的监督强压之下,你静静的坐在书桌旁,默默的掉眼泪。亲爱的孩子,那时的你,舍弃了看电视,舍弃了玩游戏,舍弃了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舍弃了和我一起聊天,你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为了所谓的学习,关闭了一切与外界的连接,如同一个没有了思想,没有自我的一个刷作业的机器。那时的你无法表达自己,或者也不敢表达自己,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都仿佛是那一个点着头说嗯,懂了的那个孩子。而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则是那个一直按自己的方式压制着,只会点头说懂了的你。爸爸妈妈以为你真的懂了,其实我们实践的常常表现为一个强势立场压制另一个弱势立场。
杨老师说,想让理解变得更加有力量,我们需要理解“理解”,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把“理解"主体化,把“理解”当作一个人,杨老师把理解主体化为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赫尔墨斯(解释之神)。让我们站在赫尔墨斯的角度,看看“理解”想传递给我们些什么?也就是说从赫尔墨斯的立场来理解“理解“,从赫尔墨斯的立场来看理解是什么样的?理解看到了什么?赫尔墨斯看着我们人类关于理解,实在看不下去了,每个人嘴上提到理解, 实际上,在赫尔墨斯眼里:人跟人之间却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赫尔墨斯呈现出了周国平所说的:“人和人之间理解是特例,误解是常态。”赫尔墨斯看到人跟人之间因为误解造成的相互伤害,相互折磨,因为误解造成的战争,造成的杀戮,因为误解造成的人性的扭曲和邪恶,这样一幅景象。因为误解,让一个无助的孩子,让一个无助的生命经受了那么多年的屈辱,甚至因为误解,有一些在弱势立场的孩子,每年都有孩子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的经验和感受,这是你这个体的视域范围,每个人的感受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感受。从一个人的感受只能代表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崴过脚,我们就没有办法站在他人的立场来体会崴脚的感觉。再比如一个从小就没有被人爱过的人,说我从小就没有被人爱过,从小就没有这种体验,你现在就让我理解,孩子说:“爸爸,你不爱我!妈妈,你不爱我!”说:“你不爱我是啥意思呀?"如果这个生命本身就没有这个体验,孩子讲的这事儿就不在他的视域范围之内,他就算用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终身都无法理解孩子说的是啥。我们所说的理解,啊我理解你,我理解你,其实呢,你说他理解的啥呀?你说你理解啥呀?你从未被人爱过,你说孩子,我能理解,我能理解。“你看爸爸妈妈这样爱你行不行?”孩子说:“不对!你们的爱让我很痛苦!”那爸爸妈妈换个招儿,换个方式爱你,孩子说:“不对,不是这样的,我要的是爱!”爸爸妈妈穷尽所有的方式去爱这个孩子,孩子依然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要的是爱,这么简单的事儿,你怎么做不到啊?你咋就不理解我的感受呢?”殊不知爸爸妈妈,从小没有被人爱过,他们就没有体会过这样一种美好的人类的情感,他没法理解孩子。他想要理解孩子,必须要做一件事:关于在爱的层面上完成一个自我理解。就比如要理解崴脚的痛苦,就得让自己经历崴脚,从感受层面经历过类似的痛苦。进行感受层面的视域融合。比如说孩子说妈妈,我害怕出门,我害怕坐公交车,我害怕到小区去转悠。爸爸妈妈就会满眼茫然,小区环境很好呀,很安全呀,你怎么会害怕呢?坐公交车有什么可怕的?爸爸妈妈就理解不了孩子的这个恐惧的感觉,甚至有的妈妈爸爸会认为孩子在故意找茬儿。如果爸爸妈妈真的能够体会孩子那种恐惧的感觉,那种恐惧迁移到自身,让自己也有感同身受的感觉,爸爸妈妈一定会掉下眼泪,拥抱自己的孩子。
后来,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赫尔墨斯反馈,第一个结论: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你要让人爱上学习,玩命的学习,他必须要完成一个自我理解。一个对于学习的理解。在学习跟学习无关,它只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有的孩子理解的读书像黄连一样苦,有的孩子理解的读书,像抹了辣椒,舔了一口,好辣。 而有的人读书,书本上就像抹了蜜一样,舔上一口,嘿,太棒了,甜的!这就是每个人对学习完成的自我理解。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形成不同的自我理解。以批评、指责、挑别教养方式陪伴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配,自己还不够的体验和感受,完成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差劲的孩子,我不是好孩子。孩子通过自我定义: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孩子的注意力焦点就锁定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什么都不会,我没用,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不喜欢我,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自己也不喜欢我。以欣赏,鼓励,赞美为教养方式陪伴孩子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行!我非常好!我是非常不错的孩子!我是潜能无限的孩子!我真棒!我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到!我做什么都可以慢慢地做到!我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好!什么事情我都敢着去做!无论成功或失败!我有勇气和智慧在失败中学习,爸爸妈妈爱我!我也喜欢我自己!我爱我自己!我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这个世界会因为我而变得美好!
原来孩子的自我定义,在他的感受之中,在父母的言语之中,在父母的眼神之中,在父母的语气之中。当我没有学习对“理解”的理解时,孩子的自我定义在我的无意识的教养方式之中, 在我的自动反应之中,在我自动地挑剔、自动的批评、自动的指责之中,自动的不信任中。亲爱的孩子,妈妈现在想告诉你:你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棒,非常勇敢的孩子!你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各种体验,丰富而又完整的孩子!你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觉察!更多的感悟!更多丰富的内在!你有足够的勇气选择真正想要的自己!我将永远祝福你!
亲爱的孩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曾经面对某种情况,某些处境是你无力抗拒,也无从选择的,造成了你生命中的一些伤痕和印记,请原谅并释放过去,由于爸爸妈妈对爱的误解,不懂爱的真谛,而给予你的错误对待和错误表达,以至于让你必须面对和承受这些你无力控制和无力改变的情况,所产生的愤怒,悲伤,无奈和委屈。过去爸爸妈妈也许曾经有意无意的伤害了你的心,过去爸爸妈妈和你曾有过的冲突、误会,并不是你不好。现在我请求你的理解,宽恕和原谅。在过去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或任何经验,曾经带给你的恐惧,害怕,困扰或障碍,过去的愤怒,悲伤,压抑,失落,不被接受,不被爱的痛苦,都将完完全全的释放和转化,都将完完全全的消失。人世间所有真善美的事物,将时时刻刻陪伴着你健康快乐的成长!你是独一无二的,与不同的好孩子!我爱你!我非常非常看好你!
第三个:关于视域鸿沟。由于每个人的生命有限,每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有限,决定了我们视域范围,换句话说,我们理解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我们的一个大哲学家,解释学家加达默尔,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会造成一个巨大的障碍,我们在解释学你叫视域鸿沟。”就是当我们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完成理解这个活动时,如果自己的立场受到挑战,就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立场,不受到侵犯。就比如,学习过博瑞智的妈妈,认为课程很好就,要求爸爸也跟着去学习, 常常发一些相关的文章给爸爸,但十有八九妈妈的请求会遭到爸爸的拒绝。因为,这时我们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人要达成相互理解,我们必须要克服一个叫视域鸿沟。否则,就会下意识保护自己的立场不受侵犯。这个巨大的市域鸿沟会自动的把两个人推向两边。因为在妈妈要求爸爸去学习的过程中,妈妈说为孩子好,也为老公好。站在老公的视角,你这不就是在说我不好吗?我的感觉就是你在说我不好,我需要学习。我就感受到自己的立场受到了侵犯。 我下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立场,不受侵犯。我不去学!你也不要去学了!啊,视域范围=别人感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