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苏庆德老师是我高中化学老师,1979年夏我参加高考,在此前几个月苏老师参加了全国的研究生考试。他后来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烟草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分析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以及有关科研项目10余项。他所发明的系列化新型稀土助剂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他出版了《仪器分析原理》、《光声光谱法及其应用》等著作,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0余篇。
苏庆德老师是同学们的偶像,更是同学们的骄傲。记得当年学校阅览室内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新闻期刊《北京周报》,翻阅次数最多的就是苏庆德老师,因为他看得懂。他那深邃的眼睛,敏捷的思维,果敢的举动,渊博的知识,都令同学们景仰。
四十五年前,一天晚自习,我正在做高中物理习题,教化学的苏庆德老师从教室前门进来,查看同学们晚自习情况,同时看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
苏老师来到我课桌前,我下意识地把化学书从书桌抽屉里拿了出来,放在桌子的最上面。苏老师见状却微笑着说,一门课不要学得太久,换门课学,换换脑子,学习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仅此一点,足以表明苏老师心胸之宽广,思维之独特,经验之丰富。
我当时只是看了看苏老师,一句话未说,但苏老师这句话的精神我是领会了的。从此后,我将“换换脑子”付诸行动,结果获益良多。
现如今,装备监造之余,写写报告,再写写日记。科学实验之余,写写论文,再写写随笔。换换脑子,换换思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正是苏老师的这句话:换换脑子。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或技巧,助推了我“触网”的想法。通过互联网平台,不仅联系上了国内国外多年未谋面的老师同学,结识了许多连名和姓都不知道的网友,而且收获了许多专业的或非专业的朋友们发来的专业的或非专业的意见建议,尤其来自作协或诗协的朋友们的,中肯而有见地的意见,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1979年高考,安徽省规定,英语考试得分仅有百分之十计入考试总成绩,所以报考英语的考生不多。我是当时我们中学唯一报考英语的理科生。正是这种特殊的规定导致我享受了特殊的待遇。那天英语考试是苏老师亲自陪我去天长中学考场的。路上苏老师教了我一招:大脑翻书法。用苏老师的话说,考到疑难题,就在大脑中将读过的书从第一页开始一直向后翻,看哪个知识点与考题最接近,然后选择突破口解题。苏老师说,他考研究生时就运用了这个方法,结果只复习了一个多月的哲学,考了九十几分。在大学从未学过的稀土化学,同样考了九十几分。大脑翻书法,成就了苏老师当年考研位居本专业全国第一的好名次。据说苏老师的总成绩比第二名高出五十多分。当然,使用大脑翻书法的前提,读书时必须全神贯注。
走上考场,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单词量严重不足,不少题目无从下手。好在苏老师路上教的大脑翻书法帮忙,总算完成了考试。高考成绩公布,尽管我的英语只考了三十二分,但第一次使用大脑翻书法的我还是心满意足。
苏老师的大脑翻书法,后来成了我学习、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后来在本行业形成的工作标准“回想法”,就蕴含了大脑翻书法的精髓。
十几年前,有幸在我工作的地方与苏老师再次相见。当时我正准备在职考研,苏老师对我作了一个全面分析,尤其苏老师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我牢记在心。苏老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现如今我写的一些短文,还能得到苏老师的及时指导,那怕是一个错别字的纠正。充分展示了苏老师认真而严谨的作风,以及永远关注学生成长的园丁情怀。
老师或许记不住学生,但学生绝不会忘记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换换脑子,大脑翻书法,终身学习……老师的教诲,学生铭记。
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发展,一代一代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