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养鸟:精神空虚还是充实?》
文章中说:
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例如,幼年打球只是为了“好玩”(内目的),长大后进了国家队,打球成了为国争光的手段,赢球成了外目的。胜败关系国家荣誉,这个外目的太强烈了,内目的往往趋于消失,球员可以完全体验不到打球的乐趣,反而感到十分紧张。如果打败了,更可能只是感到苦恼和沮丧。 这样的解释,几乎适用于所有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
目的分内外,只是各有侧重,不可太过偏颇。上面文章里打球的孩子外目的太强烈,内目的消失,二者不协调,一旦失败则很难接受。又比如我上班,挣工资,外目的很强,如果我们从工作中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引发内目的的事,则工作效率更高。反之,没有一点个人兴趣,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则必定效率愈来愈低。
很多人说商人逐利,鄙视商人,但我记得看过一本书,日本有位商人提出以满足百姓需要和利润同等重要的的经商思想,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类似于很多老商号的诚信经营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既挣钱,同时又是以优质产品满足社会需要来换取。这可能是日本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吧。
我问自己,学心理学是啥目的呢?到目前为止的确是因为兴趣,为啥这样说呢?我觉得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变化,如果能帮到别人满足一下虚荣心也是不错的。目的也是可以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吗!